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11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5 毫秒
71.
Drug use, like much criminality, is often explored in relation to the journey into adulthood. Though young people are understood to commonly ‘grow out’ of crime, protracted transitions from adolescence into adulthood have brought about a new developmental phase where many young people are freer to engage in drug-related leisure and other forms of subterranean play in a period of extended adolescence. In this article, we look to this phase with focus upon those engaged in full time higher education and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entry into university and ‘studenthood’ enables particular changes in levels of involvement in recreational drug use and supply. Drawing on 30 in-depth interviews undertaken with mainly ‘tradition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outh West England, this article seeks to explore the ways in which the structural circumstances of the university environment can produce favourable conditions for ‘turning points’, where university students transition into regular drug use and ‘social supply’. It is argued that the university can be understood as a specific ‘risk environment’ where certain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attributes including distance from guardians, the interconnected nature of the student populace, and financial insecurity can ultimately provide facilitative conditions for transitions into drug supply.  相似文献   
72.
Analytic Essay     
《Marriage & Family Review》2013,49(4):105-111
No abstract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73.
我国合同法买卖不破租赁的规则及物权法有关租赁权与抵押权的冲突规则,赋予了租赁权以物权特征;但合同法与物权法构建的租赁权规则体系存在明显漏洞——物权化的租赁权缺乏公示制度的配套,从而有碍交易安全和效率,也损害抵押权制度;我国民商事法律制度中其他物权化之债权以及航空器、船舶租赁却有相对完善的交易安全的制度安排。对买卖不破租赁的立法政策进行法律经济分析,可以发现租赁权物权化从保护承租人的公平的政策考虑,需与公示公信、交易安全的效率的政策考虑相平衡;借鉴其他立法例,我国合同法及物权法与租赁权相关的条款应当适当修改,最终达到公平与效率目标的平衡。  相似文献   
74.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比较文学第十届学术年会上首次成为专场会议之一。此次专场会议展示了文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方面:1.关于人类学转向问题的理论研讨;2.对文学人类学元话语和方法论的思考;3.有关文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75.
债转股运行风险与收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债转股的理论依据和国际经验 ,对债转股的收益与面临的运作风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最小化债转股的途径  相似文献   
76.
地方改革竞争中的拾级而上的政府采纳(或决策)路径,导致了地方改革竞争中的重复改革(俗称“翻烧饼”)现象的盛行,并使之在更高的层级上或更大的范围内蔓延开来。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翻烧饼”问题,必须给下级政府更多的改革自主权。  相似文献   
77.
通过对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的分析,文章试图总结出一种艺术创作模式———“阻遏”,对它的叙述策略及其独到的审美效果予以剖析,对其广泛应用给予揭示,并将它和亚理士多德的“发现”、“突转”理论及中外文学创作中经常使用的“延宕”技巧,尝试进行初步的比较。  相似文献   
78.
满族火炕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炕是北方居民为适应当地冬季寒冷气候条件而发明创造的具有取暖功能的睡卧、饮食、活动设施 ,在长期发展中 ,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格局 ,其中满族的环屋南、西、北三面墙而建的带有拐弯的连炕———“弯子炕”是最独具特点的。这种由满语词意译而来的炕名随着满语的消逝 ,在汉族中间逐渐失去了指意性 ,以致被同音的“字炕”、“万字炕”、“蔓字炕”、“蔓枝炕”、“蔓子炕”甚至异音的“曼子炕”所讹代。对其意指也由原来的南西北连炕整体被错误地缩小到局部单指西炕。  相似文献   
79.
20世纪90年代余华由先锋写作向现代写实的转型,其意义并非在于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是先锋文学在危机之中通过向写实靠拢进行的自我救赎,而是标志了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作家的初步成熟,他们从西方外来影响下走出来,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写作。  相似文献   
80.
当代文学的向内转与个人化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内转”与“个人化写作”是90年代文学发展引人注目的现象,两者有相似之处,在本质上的区别却是明显的。“向内转”体现了文学真正向自身本质特征回归的努力,对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使文学创作更具有主体性和个性。“个人化写作”与“内向化”有某种承续关系,但过于沉溺于现实世界的物欲感受之中,其负面阴影不可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