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9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18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1篇
人口学   120篇
丛书文集   172篇
理论方法论   66篇
综合类   1188篇
社会学   83篇
统计学   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孙老虎 《阴山学刊》2004,17(3):12-15
宗白华的美学精神发端于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旧文化衰落而新文化萌芽的革命时代.面对时代的困惑与论争,他重新复活了中国古代以周易庄禅诗画为典范的美学精神,研发意境结构,阐发散步美学理论,并以文化批评方法、中西比较方法对转型时代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02.
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问题在全国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已经形成制约和障碍,积极促进和帮助农村隐性失业劳动力的转移、分流、分化进而实现其充分就业对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隐性失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分流与分化,应该积极推进制度变迁,深化农用地改革,正确选用农业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人力资本量,改善人力资本约束,十个指头弹琴,多渠道分而化之.  相似文献   
103.
14至19世纪,德国道德发生了从以基督教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封建传统道德向以理性、自由平等为主要内容的资产阶级道德的转化。其内在动力是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的推进,根本动力是资产阶级改革的深入,直接动力是学校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4.
杜建华 《兰州学刊》2005,(4):229-231
当前受劳动力市场中的诸多矛盾及体制性弊端的影响,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面临着内部阻力和外部压力,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创造就业机会、转换就业结构、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措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从而促进我国劳动力的顺利就业与再就业.  相似文献   
105.
急公好义、刚柔相济、谨言慎行、外圆内方,这16个字可概括茅盾人格的主要内涵与个性特征。受极"左"思想的影响,五四文化精英的幸存者,虽面对自我人格时代扭曲的同样厄运,但因其内在条件与主观能动性存在差异而分化为"左"、"中"、"右"三种类型。茅盾人格从"刚柔相济"发展到"外圆内方"、"以柔'蔽'刚",并非人格自律标准的降低,而是"所处的社会状态"使然,他不得不调整策略以适应特殊的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06.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国家由于其统治能力和地方财力的限制,在基层社会的管理上,有“皇权不下县”的传统。在广大汉族地区,县以下的治理则是建立自治型的乡里制度。乡里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以乡绅为骨干的家族治理机制。由于民族地区的政治统治实行土官、土司制度,民族地区的乡村社区治理与汉族的乡里制度各有特色,互相映衬。  相似文献   
107.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有多种说法,如“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斗争(革命)”、“人民群众”、“历史合力”、“现实的人的需要(利益)”、“现实的人”、“创新”、“改革”等。就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表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有七个层面——现实的人的需要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体现;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历史规律性发展的根据;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历史的“合力”构成社会发展的系统动力机制。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不同语境中,从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出发作出的不同表述,彼此相通相融,不存在矛盾现象。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其“动力”是指客观现实性的、本原意义上的动力。当前,又有几种新提法,如“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需要(利益)”、“创新”、“改革”、“新‘合力’动力论”等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并非对“生产力”动力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8.
政策终结的可行性探究--求解公共政策"有始无终"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政策领域长期存在着一个"有始无终"的难题,即公共政策一旦制定出来,在完成了其目标或使命后却迟迟得不到终结,原因在于现实中的政策终结面对很大阻力,受到诸多障碍因素的制约.然而,它所导致的资源巨大浪费、政府低效和机构膨胀等负面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促使那些过时的、无效的公共政策得以终结应摆上当前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在这种背景下,从分析公共政策"有始无终"难题入手,研究公共政策终结之可行性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9.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经济学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丽欣 《河北学刊》2003,23(5):204-206
“三农”问题凸现了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转移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基本取向 ,经济学理论充分证明了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吸纳农民进入城市 ,完成村民成为市民的嬗变 ,既符合经济运行法则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0.
张欢 《阴山学刊》2006,20(4):125-12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建设成为劳动力市场建设的首要任务。信息是市场的生命线,只有信息工作做好了,市场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