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2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65篇
管理学   49篇
民族学   41篇
人口学   21篇
丛书文集   237篇
理论方法论   96篇
综合类   1299篇
社会学   255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从古代女作家小说写作的角度 ,梳理了从 17世纪到 2 0世纪初女作家创作弹词小说的巨大成就 ,采用性别研究的方法 ,揭示女性叙事独特的视角、主题和写作特点 ,得出女作家弹词建立了我国女性文学的叙事传统 ,并对现代小说叙事产生一定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2.
威廉·斯泰伦的《苏菲的选择》被认为是"大屠杀"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以纳粹大屠杀为题材,立足现实进行历史言说。本文侧重于小说不断变换的叙述视角、叙事空间的多维切换以及叙事方式上表现的碎片化和拼贴式的形态,使小说将历史与现实中各种矛盾的、异质的思想共熔一炉,表现了斯泰伦的思想立足点在不停地移形换位,不断针对生活与历史进行自我辩驳与自我超越的探索精神,最终达到了历史与现实完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993.
"百年"在唐传奇中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机制,在小说理论上具有独特的叙事意蕴,表现在:服务于奇异叙事,彰显小说的娱乐功能;造成现实人生的梦幻感与悟道的神秘感;蕴含深沉的历史感,表现出对史传文学的依赖性,彰显了"信实如史"的小说创作理念;构建整体性时间意识,形成高远视角审视大千世界,呼应天人之道的圆转结构。  相似文献   
994.
从铁凝小说诗性与智性的小说语言策略出发,探索了铁凝的小说在叙事策略上始终坚持着自己独有的生命体验,其叙事策略体现在诗性描写与智性幽默两方面。铁凝将诗性因子融入小说创作,将营造氛围、铺设情调提高到文本的核心与精髓,在散淡的故事和模糊的人物身上寻找生命的意义,使其小说具有了明显的诗化倾向;智性幽默是铁凝对生命感悟的另一种方式,在情节设置上她采用一种适度的夸张,使小说获得了荒诞的意味。  相似文献   
995.
《路得记》是圣经文学中短篇小说的佳作,其严谨的结构和鲜明的形象历来被人们称颂。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结合了不同的叙事空间,它通过文本表层和深层结构展示了希伯来人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显示出蕴含在其中的文化象征与隐喻,从而体现出圣经叙事的历史书写与神性隐喻交织、文学叙事与伦理教化结合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996.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灶神之妻》的角色模式、叙事程序和符号矩阵完全符合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理论,运用这种理论来解剖《灶神之妻》的叙事结构,可以赋予小说以崭新的解读层面。  相似文献   
997.
在当代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获得越来越依赖传播媒介,真实与非真实的区别越发模糊不清。“虚拟现实”科幻电影以当代社会中的媒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叙事基础,形象传达了人们对信息技术和人的发展关系的哲学思考。在突出探析“虚拟现实”科幻电影的双重叙事结构的基础上,深层次解读了此类电影对于当代社会的人文思考。  相似文献   
998.
基于自建的安徒生童话集平行语料库,通过类联接的检索,对比分析了英汉运动事件框架的动作、路径和背景表达的差异,及其对英汉动作场景叙述风格的影响。提出在英语中由于丰富的路径表达,动作场景叙述整体动中见静、直观可感;而汉语中由于方向动词的大量使用,动作场景叙述整体动态跳跃、朦胧抽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也道的运动事件框架表达,体现译文的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999.
论鲁迅小说的意象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对民族生存危机的清醒认知,而这种危机感最深刻集中地沉淀在他关于死亡的叙事之中,并由此展现了死亡施、受双方的复杂形态与关系,反思了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非人性,更反思了启蒙者置身其中的宿命式痛苦及其身份与作用,从而彰显出死亡叙事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1000.
生育、保育对抗战时期的延安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持久战"状态下,保持并补充人口、鼓励生育、保护儿童成为延安的一项具有长期性战略意义的政治任务。对于1940年代初延安面临的保育困境,当时的文学写作者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出现了雷加的《孩子》、尤淇的《泪》等重要作品。虽然大多数作品没能真正触及延安保育问题的根本症结,但其为延安时期的保育困境敲响了警钟,这在当时已属难能可贵。这类作品所展露出的社会批判意识及其对女性生育权利的维护意识是十分罕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