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15篇
理论方法论   63篇
综合类   524篇
社会学   29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事物内部"联系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联系的变化"存在极为复杂的情况,考察事物"联系的变化",进而认识"综合变化体",发现其中更为丰富的规律,将使人类的认识发生飞跃.而这种飞跃,也正是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所要求于人类思维的.深入考察和讨论"联系的变化"这个历久常新的课题,不仅具有其哲学价值,而且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2.
自然语言的隐喻性特征普遍地受到重视。语境、语义冲突的存在使隐喻的理解更为复杂。因此,在一定的语境中把握词汇的创造性应用以及语义的冲突性特征是隐喻理解的关键。  相似文献   
93.
隐喻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及隐喻理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隐喻研究的发展、传统的修辞观到现代的隐喻认知观探讨隐喻的认知本质和思维方式以及对隐喻的理解。认为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可以体现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所以隐喻理解需要额外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94.
康德知性概念的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德知性概念的含义体现在三个层次:(1)广义的知性,指广泛运用于理论、实践、甚至审美领域的整个高级认识能力,包括(广义的)知性、判断力和理性;(2)较狭义的知性,指理论理性或思辨理性,包括理论运用中的狭义的知性、判断力和理性;(3)最狭义的知性,指先验自我意识或纯粹统觉。  相似文献   
95.
意境生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对意境的理解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强调境生象外,二是强调情景交融,三是立体考察,认为意境是由客观景象与主观情趣互渗交融而生成的趋于空灵的艺术天地。意境不同于典型,其形象世界具有整体性、空灵性、理想性的基本特点。呈现意境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外境触发,二是内心浮现,三是妙手偶得。意境是心灵第三层面的敞亮,是全人类的价值。  相似文献   
96.
中国早期驻外公使之一的曾纪泽通过对近代国际法的深刻认识与理解,运用国际法与西方国家进行外交事务上的交涉和谈判,虽然在本质上不能改变晚清政府外交上的弱势地位,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权益。  相似文献   
97.
该文以近代认识论美学为背景,阐明了艺术欣赏在现代美学新视野的审视之下所发生的变化。在现代美学家看来,存在论的理解成了艺术欣赏的核心,理解的本质存在于语言之中,借助于语言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98.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自开始实施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一些高校仍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99.
ABSTRACT: In order to delimit the realm of social phenomena, sociologists refer implicitly or explicitly to a distinction between living human beings and other entities, that is, sociologists equate the social world with the world of living humans. This consensus has been questioned by only a few authors, such as Luckmann, and some scholars of science studies. According to these approaches, it would be ethnocentric to treat as self-evident the premise that only living human beings can be social actors. The methodological consequence of such critique is a radical deanthropologization of sociological research. It must be considered an open question whether or not only living human can be social actors. The paper start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posed by such an analysis of the borders of the social world, and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se borders in the fields of intensive care and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Within these fields it must be determined whether a body is a living human body or a symbol using human body. The analysis of these elementary border phenomena challenges basic sociological concepts. The relevant 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ies refer to a dyadic constellation as the systematic starting point of their concept of sociality.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at least two entities is understood as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novel order that functions as a mediating structure between the involved parties. Based upon empirical data, I argue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is foundational assumption. Not the dyad but the triad must be understood as the foundational constellation. This implie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third actor, which is distinct from the concepts developed by Simmel and Berger and Luckmann.  相似文献   
100.
吴伟业知人论世观与其以"心史"为"诗史"的文学思想相结合,既突破了传统知人论世批评的政治教化决定论与"文如其人"的思维模式,又突破了明代诗学脱离社会现实的弊端,具有明清之际知人论世批评重经世致用与时运的共同特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涵,体现了明清之际"诗史"观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