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82篇
  免费   720篇
  国内免费   215篇
管理学   181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605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58篇
丛书文集   3417篇
理论方法论   764篇
综合类   18962篇
社会学   1095篇
统计学   2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80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222篇
  2016年   347篇
  2015年   477篇
  2014年   1232篇
  2013年   1267篇
  2012年   1728篇
  2011年   1884篇
  2010年   1610篇
  2009年   1647篇
  2008年   1771篇
  2007年   2155篇
  2006年   2114篇
  2005年   1711篇
  2004年   1632篇
  2003年   1497篇
  2002年   1264篇
  2001年   974篇
  2000年   504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1.
对我国农业高校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和谐社会构筑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准确把握生命教育对生命意识培养的价值,合理把握生命教育对生命情感培育的价值,积极探索生命教育对生存能力锻炼的价值是我国农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农业高校要增加实践性教育环节,树立新的学习观和教育...  相似文献   
912.
从韩国现代跆拳道的普及看中国武术推广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韩国跆拳道风靡中国和中国武术日渐失去市场的社会现象出发,采用文献法和比较研究法,并从动作技术和社会视角分析跆拳道能广泛普及的原因,以及中国武术推广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的结症提出了促进武术推广的一些建议.传承和发扬中国武术关键是:将武术融入学校教育计划并成为学校体育课的关键部分.  相似文献   
913.
美国社会教育机构注重学习世界先进国家发展社会教育的成功经验,调动当地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级学校教育机构的设施和师资兴办社会教育,根据当地社区居民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社会教育的内容,把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注重对当地居民进行美国化的教育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注意使社会教育为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服务,也对青少年健康人格起了巨大推进作用。可以借鉴美国社会教育的历史经验,加强对大学生人格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14.
观念·模式──谈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思路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剖析以现代教育观念为背景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与传统做法存在的本质差别的基础上,阐述了当代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15.
在将"信仰"与"宗教"混同的情况下,西方一些人很难了解中华文化中的信仰状况,甚至以为中国人没有信仰。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中,看似"无"宗教,却是"有"信仰的。从《周易》开始,中国人就确立了以"天"为最高信仰,以人为关怀对象,追求"顺天应人"的人本主义信仰方式。这种信仰方式有其合理先进之处:它借多元宗教和非宗教的外壳,保持了"以人为本"的内核,有利于避免西方特别是欧洲历史上多次发生的那种流血的宗教冲突,给社会的发展多保留了一点难得的稳定和安宁。但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它对现实中很严肃的重大问题关注得不够认真、不够执著、不够彻底,甚至对于自己的信仰对象也缺少彻底的追究和一贯的把握,而是任其含混不定,随意改变;对于"信仰"这种心理和行为本身,它更少有正面的、开诚布公的自觉、反思、追问和交代,而是将其当作心照不宣的约定,满足于"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停留于自发选择和盲目运用的水平。其结果便是,使人容易满足于眼前的、似是而非的所"得",而忽略在那些更大、更深远、更宝贵的东西的所"失"。在新的时代,人们既要深入理解它的特点,这是解开中华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又要充分挖掘它的资源,依据民主法治原则处理好信仰与宗教的关系,这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16.
本科生特别培养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以培养拔尖创新的卓越人才为目标的荣誉学院,而优秀的组织文化是其顺利实施英才教育的基础.本文在对英才教育、大学组织文化和培育组织文化的意义进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从特别培养学院是学习型、责任型、混合型和宽容型组织四个角度提炼并阐述了其组织文化的特质,并提出了特别培养学院的组织文化理念和实践载体.  相似文献   
917.
“政治文化”作为现代政治学的重要概念,自从阿尔蒙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受到了诸多美国学者的重视与争论。在阅读半个世纪以来的美国学者有关“政治文化”重要文献的基础上,文章作者梳理了“政治文化”概念的本意及其相关的争议,分析了政治文化概念的重要意义,认为该概念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具有重要的解释功能,还在于它是一种重要的比较研究的路径,同时文章述评了围绕政治文化概念与作用的相关争论与批评,以期推动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918.
社会文化变迁对婚姻家庭的影响及趋势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婚姻家庭既是人类文化的积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也是传递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婚姻家庭与社会文化变迁密切相关,社会文化变迁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婚姻家庭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以社会文化变迁为视角,通过对社会文化变迁与婚姻家庭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历史考察,从婚姻家庭形式、婚姻家庭制度、婚姻家庭观念、婚姻家庭习俗、婚姻家庭关系等方面探讨人类社会文化变迁与婚姻家庭变化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社会文化变迁及其特点对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建立、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探索社会文化变迁与婚姻家庭变化规律,探寻在当代社会文化交汇、冲突、融合加快趋势下,社会文化变迁与婚姻家庭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19.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women working as civil engineers within the UK construction industry perceive work–life balance and considers strategies they use to achieve this. The findings are presented of a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ject that explored the experiences of women in this role, focusing on the subcultural context of a profession that is dominated by the values of presenteeism and infinite availability. A feminist post‐structuralist framework is used to analyse how women negotiate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time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ir other roles as carers and nurturers unsettle male work practices in this highly gendered profession. There are gradually increasing numbers of women i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roles and their success appears to depend on being able to fit in to the dominant masculine culture of long working hours and the male pub gathering. Despite an increased presence, women's minority status in construction continues to challenge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this is central to the conflict many face between the dual roles of corporate worker and private non‐work person.  相似文献   
920.
How Women Engineers Do and Undo Gender: Consequences for Gender Equal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image of engineering as a masculine profession has reproduced the perception that engineering is unsuitable for women. While various strategies have been used to try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women enter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their success has been limited.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the way gender is ‘done’ in work can help diminish or increase inequality between the sexes. Using empirical research exploring women engineering students’ workplace experiences, this article considers how gender performance explains their behaviour and attitudes. Butler implied that doing gender can result in our being ‘undone’. This was specifically found to be the case for the women students in this study, who performed their gender in a particular way in order to gain male acceptance. In doing this they utilized certain coping strategies: acting like one of the boys, accepting gender discrimination, achieving a reputation, seeing the advantages over the disadvantages and adopting an ‘anti‐woman’ approach. These strategies are part of women's encultur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in engineering, yet they also fail to value femaleness. In ‘doing’ engineering, women often ‘undo’ their gender. Such gender performance does nothing to challenge the gendered culture of engineering, and in many ways contributes to maintaining an environment that is hostile to wo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