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6篇
社会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童年的记忆是作家创作的源泉,当繁华落尽,在萧红脑海里渐行渐近的是呼兰河畔的那座家园,是和祖父一起度过的天真烂漫时光。萧红的呼兰河、后花园,是诗意的、生命的乌托邦。它一部分是轻松的娱乐,一部分却是沉重的社会现实复苏和重新组织的历史,它们让被掩埋的历史自行呈现。  相似文献   
62.
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遮蔽了另一种东方主义。西方文化传统中 ,有两种“东方主义” ,一种是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 ,一种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前者构筑低劣、被动、堕落、邪恶的东方形象 ,成为西方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精心谋划” ;后者却将东方理想化为幸福与智慧的乐园 ,成为超越与批判不同时代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乌托邦。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只关注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 ,但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 ,在西方文化中历史更悠久、影响更深远 ,涉及的地域也更为广泛。它所表现的西方世界观念中特有的开放与包容性、正义与超越、自我怀疑与自我批判的精神 ,是西方文化创造性的生机所在 ,也是我们在现代化语境中真正值得反思、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63.
虚拟现实艺术简称虚拟艺术,是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新的艺术活动。虚拟现实艺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主要是感官性沉浸和参与性沉浸,并搭建了一个技术乌托邦。如何看待虚拟现实艺术对艺术、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的消解或突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4.
以西方汉学家的独特视角,解读孔子、孔子的"和"以及和谐社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对孔子、孔子的"和"以及和谐社会的不同解读及认识的差异。  相似文献   
65.
随着时代社会的演变,到了今天,"乌托邦"本身的内涵已有了更大的拓展与丰富.乌托邦现象不仅在中国文学里有其独特的一席之地,在欧洲文学中也是不胜枚举,而处于东西交流、多元文化语境中世界文学的乌托邦现象更是异彩纷呈.中西文学的乌托邦现象虽存在着共同之处,但其表现特征却是大异其趣的.  相似文献   
66.
How might the injunction to ‘think differently’ in the work of French theorists Roland Barthes and Michel Foucault have informed a re-thinking of everyday life? In Barthes’ work, a critical analysis of myth and ideology in the contemporary everyday life of the late 1950s gives way to counter-ideological strategies that might seem to move away from the everyday and towards the utopian. However, the utopian imagination at work in Barthes’ thought is effective precisely in its insistence on the everyday detail. 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later work in the attention given to the incident and the haiku. In his later work, Foucault turns towards antiquity in response to his own assessment of the ubiquitous diffusion of relations of power and the need to ‘think differently’. It is, however, in the interviews and specifically in a series of comments on homosexuality that Foucault is most attentive to the ‘possibilities for new life’ in his own time. It is through the undoing of already established relations and the experimentation with different modes of relation that a locus of difference can be found in everyday life. This is characterized by Foucault as a heterotopia. Foucault’s tentative suggestions of different possibilities are oriented towards an intensification of pleasures, counter to the psychoanalytic attention to desire. However, Foucault’s account of pleasure is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suggesting the question: is this different life one destined only to posterity and its own transcendence? Deleuze’s reading of Foucauldian subjectivation suggests a different strategy of resistance, more attuned to the immanence of a life.  相似文献   
67.
梦海 《求是学刊》2006,33(3):33-39
文章围绕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等著作概述了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在哲学的贫乏时代,布洛赫通过希望哲学展开了他的哲学思想,全面扩充了世界内容,详细说明了世界内容的象征形象和模型形态,从而使形而上学重新成为真理与现实。20世纪西方世界是人性严重扭曲、精神普遍衰退的世纪。与听天由命、悲观绝望和虚无主义相反,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一种面向未来、积极进取、富于挑战的思想。在此意义上,他的哲学思想远远超出了20世纪西方哲学史。  相似文献   
68.
在现代性极度膨胀的现代社会,人类必须试图重建一种健康、合理的乌托邦观念,选择超越当下现实的另一种可能性,以此来冲淡人们对现代性价值的固执性迷恋.后现代主义放弃了重建理想社会的可能性,将现代性的虚无主义推向极端,因而,它没有可能构想某个与当下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  相似文献   
69.
非洲是海明威钟情的地方,从向往非洲到两次赴非旅行,他先后塑造出多样且充满矛盾的非洲形象,这些形象由筛选过滤后的非洲要素重组而成。社会、时代的变迁,个体身份、思想意识、书写视角的转变,决定了海明威笔下非洲形象的不断演变;对自我身份的有意选择和集体意识的潜在影响二者间的离合关系,则预设了非洲形象的不同性质,使其充斥着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的矛盾。非洲的旅行与书写,不仅见证了海明威的生命历程、思想意识潜在的矛盾性及其对自我文化身份的反思和重构,也体现出他对现代人类生存困境和精神世界的关怀。  相似文献   
70.
余三定先生的南湖藏书楼是对传统藏书楼的继承和发展,它不只是文人的精神寄托,亦是文人的理想国;其《南湖藏书楼纪事》一书蕴含的藏书思想,对当下时代精神的建构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