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2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模糊既是语言使用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又是一种重要的交际策略。本文以顺应理论为支撑,分析奥巴马如何在其每周电台演讲中灵活运用模糊表达以顺应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与社交世界,从而产生预期的模糊含义,实现预期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2.
从《长干行》三译文看汉诗英译中的模糊美再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模糊美学的发展,模糊概念引入了美学领域,模糊美成为模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不确定性是模糊美的主要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境”、“情景交融”,体现了丰富的模糊美特性。英语诗歌虽然具有较严格的语法规范和严谨的逻辑关系,仍然把对模糊美的追求作为最高境界,这使得英汉诗歌翻译成为可能。不过由于不同层次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英汉诗歌中的模糊美再现具有相当难度。通过对比李白所作的《长干行》的三首译文,阐述了汉诗英译中模糊美再现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再现模糊美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53.
54.
该文从信息差的角度考察了《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在《红楼梦》中,既有说话人另有深意的信息差,也有听话人无意而成的信息差。信息差不仅可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感,也可推动情节的发展。善用信息差可以说是《红楼梦》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55.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采用行为事件访谈、问卷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构建包含岗位要求、组织战略和企业文化的胜任力模型,以此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层级模糊评价法确定各层级指标的权重,并进行综合评价,给出胜任力评分,较好地解决了传统人才测评中难以实现的人职匹配、指标量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6.
论CS衡量中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S意为顾客满意,是以顾客为核心、以信息为支撑的一种经营模式,其实施的步骤可以简化为“衡量”和“决策”。CS模糊综合评判是对顾客满意状况进行信息收集和处理的一种模型,它将模糊运筹学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建立单因素评判矩阵和权重模糊集合,以及进行关系合成运算,来对顾客满意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求解,以期更准确地把握顾客满意实态。  相似文献   
57.
“框棂关系”是廖秋忠针对汉语语篇中两个相互关联的名词性成分而提出的语篇关系理论,王军将该理论框架扩展为不受语言形式束缚,两个语篇成分在概念层面相互照应的语篇关系。研究表明,扩展后的“框棂关系”理论能够用于对模糊回指现象的统一释义,只要先行项能够为回指项构建合适的认知框架,通过认知推理过程激活恰当的棂,语言层面模糊的回指同样能够顺利完成释义任务。  相似文献   
58.
论模糊语言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实在 ,它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客观事物是无限的 ,而词汇的容量是有限的 ,于是 ,词的概括性与多义性是不可避免的 ,语义的交叉也是难免的 ,这些是语言模糊的直接表现。语言的模糊性还反映在认知和交际过程中大脑同外部世界 ,认知主体同认知个体 ,思维、情感同表达 ,表达同表达愿望以及表达同理解之间的多种层次上。本文试图对这种具有模糊性的语言 ,即模糊语言的特征和表现形式进行探讨 ,从而使其在交际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9.
“模糊”的概念和理论自提出后的几十年里,人们对模糊语言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性研究,但在其解释性研究方面所见不多。对商务交际中的模糊语言进行研究并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以备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60.
关于残雪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残雪在 2 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在文坛爆响 ,且如今一如既往地创作。由于受到个性、湖湘文化以及鲁迅、卡夫卡、博尔赫斯等多重影响 ,她的作品构成一座座迷宫 ,也由此带来了阅读的艰难 ,这也是导致评论者不能真正深入其核心的原因。一般读者疏离其作品 ,因而其读者群极其狭小。但一直以来 ,人们没有间断过对其作品的解读和对其创作精神的推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