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9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52篇
管理学   85篇
民族学   36篇
人口学   28篇
丛书文集   535篇
理论方法论   88篇
综合类   2647篇
社会学   90篇
统计学   2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324篇
  2006年   341篇
  2005年   375篇
  2004年   277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出土的唐代墓志中出现了较多的归葬现象:从唐帝国的边缘地区归葬于国家的中心长安、洛阳。唐代国家观念中的天下观与家国观,蕴含着地域观念和家族观念:地域上是对天下中心的王朝核心区的归属与认同,家族上以忠孝方式表达对家国的忠诚。这为分析唐代的国家认同提供了理路。迁葬或归葬这种耗资巨大的行为仪式即唐代士大夫阶层朴素的国家认同的表达方式。分析唐人的国家认同与唐代社会的互动,有助于吸取历史养分,理解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促进现代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92.
本文从新的视角重新梳理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即把中国近代史放进整个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史中,以此为视角,认为中国近代史有三条基本线索,即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中华民族在各层次上实现近代转型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华民族走向自觉联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93.
青海回族"花儿"的爱情观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口承语言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花儿”是青海各个地区的回族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用的一种精神、生活文化 ,也是他们喜怒哀乐、爱情观、审美价值观等的真情表白。它具有深厚的艺术性 ,广泛的群众基础。本文试图通过对青海回族“花儿”的描述 ,对他们的爱情观作一粗浅的表述 ,以期为今后的“花儿”研究奉献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94.
边远民族地区应本着科学发展观,努力发展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工业。边远民族地区发展工业经济应遵循以资源市场为导向、延长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等,正确处理好工业经济与社会发展、三次产业之间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
试析方略与清代统治者的民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是一个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政治地位是不可能平等的。通过有关方略的研究,可以了解清代统治者的民族观,既有比较开明的一面,但也有民族歧视的言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96.
民族地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各民族的努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促使我们反思传统发展观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为民族地区打破传统发展观的束缚提供了理论指导.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在西部开发中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7.
本文根据文化人类学社会空间建构理论对黑衣壮族群的空间观念加以分析,以民族志资料说明黑衣壮族群的宇宙观为社会成员对空间的划分和赋予意义的行为提供了认知基础,黑衣壮人通过房屋建筑的象征意义、空间方位的确定、生活空间和仪式场所的安排等途径表达出其族群文化中对空间概念的哲理思考。面对急剧的社会经济变迁,黑衣壮人传统的空间观念也在产生变化,体现出黑衣壮人对自身生存状态和文化变迁过程的反思。  相似文献   
98.
99.
方东树把文、理、义作为诗文鉴赏的审美对象,并构建三者审美标准,不仅有整体上的体悟之论,更有具体而微的审美范式阐释,突破传统诗歌鉴赏的模糊性;以“通其辞“通其意”为视角,构建“局部—整体—局部—整体”交互往复的鉴赏途径,深入到事理、文理、心理三者的赏析,此其对“通其辞,通其意”的创新;把“知人论世”作为诗文鉴赏的基本原则,不仅考量诗歌的社会功用,又考察诗人作品的时代色彩,扩大了“知人论世”的功用.这些鉴赏理论不仅有桐城派师承因素,更有汉宋兼容的学术文化背景;构筑了桐城诗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批评意义.  相似文献   
100.
信息传播技术革命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公众时空观的变化,这构成了学术界和业界一直关注的新传媒生态的根本话题。以电视新闻节目为研究的具体对象,从新媒介语境下时空观的变化入手,并以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的实践为参考,从理论而后实践的维度系统地考察了新传媒语境下时空观对电视新闻节目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