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6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13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2篇
丛书文集   126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1124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8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农民专业协会有效地实现了农民、市场与政府三大行为主体的利益对接,体现了承载其上的服务属性和管理属性,成为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云南省元谋县的农村发展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协会、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解析这种关系有利于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2.
韩小林 《齐鲁学刊》2004,(1):101-104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运动,提倡全面向西方学习,并颁布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法令,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工业化是欠发达区域开发和摆脱欠发达状态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欠发达区域工业化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手段。作者以南贵昆经济区开发为例,从实证角度对欠发达区域的工业化阶段进行分析判断,据此探讨欠发达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4.
关于深化民族地区教育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从整体规模上来看,尚不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和东中部地区平均发展水平的一半。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步伐,关键是要从深化教育管理体制、育人体制改革,提高教育的“质”和“量”,强化公民受教育意识,积极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等方面来推进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105.
当前我国国家治理层级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央地关系缺乏制度化规范,纵向层级间的权力配置和职能界定模糊不清,上下形成职责同构。职责同构现象同宪法法律规定和资源分配现状有关。自上而下的同构组织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利益表达存在结构性分离。要完善治理体系,需要将国家与市场、社会边界进行区分,并在不同政府层级间合理配置职权和治理资源。  相似文献   
106.
“西游”子弟书是清代重述、再现“西游故事”之说唱文本系统的重要成员,尽管它在总体构造方式上以百回本小说为蓝本,但在清初俗文学审美风尚,故事题材类型演化趋势,以及子弟书本身艺术成规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作者往往对原著中神魔斗法的内容进行删削、弱化,反而着力表现、生发人情的内容,使其呈现出与同时代其他西游唱本迥异的叙事倾向:重人情而轻神魔.  相似文献   
107.
李兆虹 《唐都学刊》2003,19(3):36-38
陕西有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地三大地理板块,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形成三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关中文学有鲜明的儒家文化色彩,陕南文学富有南国情韵,陕北文学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地域性是陕西作家的特色所在,同时也存在缺陷,他们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农村,对代表着先进文明的城市几乎没有涉及,城市文学的缺憾使陕西文学几近半肢瘫痪。  相似文献   
108.
李昌和 《唐都学刊》2006,22(6):85-88
我国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体制缺陷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共财政的公共受益性不强、行政管理事业费用增长过快、财政转移支付的层级过多、农民消费主体参与表达机制不建全、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和管理薄弱。对此,通过强化公共财政的公共受益性、压缩行政管理层级和规模、深化国有垄断性行业企业改革、开辟多样式的公共产品供给渠道、构建政府与村民互动协调机制以及完善公共产品供给监管机制等体制创新,促进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相似文献   
109.
马举魁 《唐都学刊》2004,20(5):77-79
确立非公有制经济在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是由西部地区的区情和体制创新的要求决定的,不会损害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步子不快,绩效不尽如意。据此,当前拟通过加快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民营化进程,从存量和增量等方面,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  相似文献   
110.
周飞  王环宇 《唐都学刊》2006,22(1):93-97
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对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开发。一次是“一五”计划中以156项工程为核心,对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另一次则是在三线建设期间大规模的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两次开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内陆地区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工业企业,改变了千百年来我国内地几乎没有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历史,大大推动了我国内地的工业化进程。不仅对内地的经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对其城市化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