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16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9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宋丙玲 《兰州学刊》2007,(10):167-169,136
服饰是性别区分的重要标志,这是男女生理差别所致,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古代中国,"男女不通衣裳"是儒家重要的服饰观念,并为历朝历代所遵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所穿用的服饰有时会突破性别的界线产生性别转换.文章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中的性别转换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并试图探讨时人对服饰性别转换现象的态度.  相似文献   
22.
进入21世纪以来,张艺谋导演相继组织拍摄了《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影》等多部古装历史题材影片。这些电影通过极尽风格化的故事场景、人物造型与服化道运用、情色元素呈现,以及极尽风格化的打斗场面设计,营造了一场场“张氏”风格的视听奇观,带给人们强烈的视听快感。不过,通过文本分析不难发现,偏爱表现古代王朝社会里的权谋斗争,着力呈现人物因欲望、执念而引发的悲情,注重挖掘与展示人性的幽暗一面,以及历史观偏颇,使得张艺谋的这些古装历史题材影片价值导向偏于消极,思想格调不高,女性的主体价值暗遭否定,人文情怀欠缺,以致影片口碑毁誉参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23.
袁刚 《南都学坛》2008,28(4):75-80
82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经央视黄金时段隆重推出,制作方自称是历史正剧,但实际上是戏说历史的商业片,离历史正剧的要求相差甚远。该剧刻意打造的几个女主角大都是虚构,真实见证了"贞观之治"的老太婆隋炀帝遗孀萧后却未见踪影,不合史实的剧情比比皆是,把历史当成任由人打扮的女孩子,没有反映真实的大唐气象。在古装大片走红的当今影坛,编剧如何正视历史又提高市场收视率,如何把握戏说与正说的关系,笔者认为胡编乱造迎合低俗并不可取,还是应尊重历史,从真实的历史史实中发掘题材。唐朝贞观史事中许多真实的人物故事,其实比《贞观长歌》剧的刻意编造更加生动感人,更能吸引观众。  相似文献   
24.
重点阐述赫哲族的历史文化之概况、赫哲族民族服饰的主要特点以及赫哲族鱼皮服饰的工艺制作流程三个部分,以此递进的形式更好地阐明鱼皮服饰的工艺特点。  相似文献   
25.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的大通、互助、民和、同仁四县,以及甘肃省的天祝县。受不同地域历史、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异民族文化的影响,土族文化显性表征之一的服饰呈现出地域文化的印记。  相似文献   
26.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一部文学名著,讲述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时期几个大户人家的兴衰荣辱。书中多处对众多出场人物的服饰进行了写实性的描写,全面地反映了西方服饰文化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着装习惯和心理的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文章通过分析《京华烟云》的服装描写,并与同时代的其他资料结合,探讨中国近代服饰逐步西化的大致过程。  相似文献   
27.
从少数民族色彩语言的语义和功能的角度出发,阐述壮族人民选择服饰色彩的图腾崇拜的观念根源,及色彩组合搭配的审美需求和标示个体社会归属的功能,为现代色彩设计提供根植于民间的启示,开拓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8.
中国戏曲中鬼魂脚色的舞台装扮很特别,以黑、红、白三色为主色。其用色特征的形成,受到多个色彩符号系统的影响。魂帕、鬼穗子的形制和用色,分别受丧俗中覆面物和穗状纸钱的影响。黑衣、红衣、素衣,主要受中国传统色彩象征系统的影响。上述装扮又同时受到戏曲服饰色彩秩序的影响。每个符号系统的影响都不是绝对的,每一个鬼魂形象的服色选择,都是不同系统相互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29.
张胜兰 《民族学刊》2014,5(5):25-33,107-109
以贵州为中心,回顾从清朝到民国时期的苗族传统服饰所受的来自中央政权统治的影响,可以看出统治者所采取的改装政策,在不同程度上使苗族受到了一种来自“他者”的欺压,从而形成了一种荣辱与共的历史背景,强化了作为个体的苗族自我认同意识。而中华民国的诞生给苗族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被卷入近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苗族,更深地陷入了对汉族的抵触感与不得不接受汉文化影响的无奈感的矛盾中。与此同时,新一代的苗族精英开始以超越地域局限的视角来思索自己的民族,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国家”、“苗族”、“不同地域的苗族支系”这样一种重层意识被强化,而苗族传统服饰的存在和变化加深了这种多重性的苗族自我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30.
秦汉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服装的发展与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民族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所处之自然地理条件。这些服装适合转徙流动的游牧生活,有着衣皮帽毛、简朴实用的特点,呈现出强烈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