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0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4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7篇
人口学   24篇
丛书文集   308篇
理论方法论   76篇
综合类   1796篇
社会学   129篇
统计学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6 毫秒
41.
略论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图案装饰艺术是构成古代灿烂的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共具有四个艺术特征:一、服饰图案题材丰富多样;二、服饰图案造型具有“写意”性;三、服饰图案纹样具有“标识”性;四、服饰图案构成具有“寓意”化特征。  相似文献   
42.
"巴饶"是佤族有一定影响和特色的支系,它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大体言之,萌芽于西汉,最终于明清之际形成,是佤族社会受自然和外部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3.
西藏新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以扎西达娃、色波等少数民族作家为代表的西藏作家创作的一类小说。本文以西藏新小说为研究对象,将它置放在寻根文学背景中,审视西藏新小说关注西藏地域文化、进行形式探索两个突出特点,以此呈现西藏新小说之于寻根文学思潮的意义。  相似文献   
44.
朝鲜很早就接受了中国文学。包括文学美学理论。朝鲜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促进了朝鲜古典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朝鲜古代文人对中国文学的接受。不是盲目的和无条件的。他们的接受意识比较明确,是以透彻的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意识为基础。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传播到朝鲜之后,广泛地受到了选择、分析和评价,经过了“变形”的过程。所以,美学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改变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45.
在《分阶段有重点英语教学模式》课题研究的基础上 ,对第二阶段即词汇扩展阶段的教学进行研究 ,认为 :首先要从理念上纠正学生对“记单词”的看法和认识 ,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进一些有效的方法 ,以启发和督促学生 ,使这一阶段的教学更有效和更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46.
当语言中的一个新词诞生以后 ,只要表示与之相关的动作变化或状态的动词或形容词没有产生 ,就很可能直接用这个词来表示这种相关的动作变化或状态。因此 ,词的兼类是各种语言或方言、或各个不同时期的同一语言中常见的现象。在语言的发展史上 ,尽可能减少词的兼类现象 ,特别是通过形态变化等手段把兼类的词分化为不同的词 ,还有些词存在活用现象 ,显得很有地方特色。从此角度说 ,客家方言保留着较多的古语痕迹。  相似文献   
47.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执行比普通民事执行更难,有其自身特殊的原因。解决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问题已不是执行机构单方面的努力所能解决的,而需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监狱和刑事审判庭等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解决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最终机制在于建立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48.
色彩词红BB单独探讨的人不多,本文对红BB的构词规律,词义特征、语法特点,语用中的发展衍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9.
文章就我国历史上疆域形成及变迁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疆域研究取得的成就,分析了有关论述观点的得失,提出了深化此项研究的对策。  相似文献   
50.
《释名》中有的词,《汉语大词典》虽予以收录,但未释该书用例之义。现试举数例,略作考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