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3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张文瀚 《中国民族》2013,(10):86-86
午后的阳光西斜了一地的斑驳光影,明亮的办公室中谈意正浓,我们开始了对附中新任书记佟丽娟的采访。3年、30年、100年,佟书记用这几个别具意义的时间节点带领我们回到了她们的时代。1983年一就读于齐齐哈尔民族中学的佟丽娟.以全省鄂温克族第一名的成绩实现了到中央民族学院附中学习的心愿。  相似文献   
12.
13.
《新疆社科论坛》2010,(6):F0003-F0003
塔伊尔江·穆罕默德,男,维吾尔族,1940年3月15日生于新疆伽师县,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预科部,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5年,在自治区教育厅《新疆教育》杂志社维编部工作;1971年,在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从事研究工作;1978年调入新疆社会科学院,  相似文献   
14.
马史火教授     
马史火,男,彝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人,出生于1967年12月,中共党员。1990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获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原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任教。  相似文献   
15.
<正>徐杰舜(以下简称徐):梁教授,你为壮族文化鸣锣开道了一辈子,请介绍一下你的生平。梁庭望(以下简称粱):从哪里说起呢?徐:就从你是哪年出生说起吧。梁:我是1937年3月出生,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我家是广西马山县古寨镇古今村岽竹屯。徐:古寨镇啊,太有名了,三声部民歌发源之地。那时是叫隆山县吧。梁:是的,隆山县。徐:你有几个兄弟姐妹呢?什么时候上学呢?梁:我有三个姐姐,我是最小的,是独子。出生接近1岁,我母亲就去世了,是姐姐带大的。我之所以能上学,这与家里遇到一件事有关。日本侵略中国,1939年为了打通南洋交通线而入侵广西。  相似文献   
16.
云南文库     
《学术探索》2013,(3):2+163-F0002,F0003
白庚胜 白庚胜,男,纳西族,1957年2月生于云南丽江,博士,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民族文学系教授。1980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并就职于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先后任党委委员、副所长,兼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秘书长、理事长、党组书记。  相似文献   
17.
陈柏萍,女,藏族,1962年9月6日出生于青海省西宁市。1984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1996年在北京大学国政系骨干教师进修班进修。现为青海民族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18.
李克郁,男,土族,教授,1934年6月生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纳林郭勒。建国前,在国立西宁师范学校读书。1950年10月参加工作。1952年,任互助县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赴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班学习。1955年,参加国内蒙古语族语言调查,1956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队.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2008,(3):48-49
中国人类学的学术转型:20世纪5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50年代末这10年可以说是中国人类学的学术转型时期。其一,组织机构的调整。随着新兴政权的建立,原中央研究院的社会科学研究所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使命宣告终结(其中有小部分的机构和人员迁台,继续从事相关研究)。大学里的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院系也面临着“撤、停、并、转”的命运。这个工作的最终完成拖到了50年代末期,期间贯穿着民族院校和与文化人类学类似的“民族学”专业的建立等“事件”。尔后形成的组织格局就是:华东、华南的人类学民族学机构被取消,华北以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的形式保留了研究队伍,  相似文献   
20.
1978年年底,我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北京探亲,到中央民族学院去看望费孝通先生。此时父亲(潘光旦)已去世11年了,这是自“文革”劫难后,我第一次见到费先生。我们都没有谈及十几年的遭遇,费先生直截了当地问我:“你能不能回来整理潘先生的遗稿。”不久后,我被借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在费先生指导下开始查找整理父亲的遗稿。此工作开始不久,1979年,中央决定重建社会学学科,我就随同费先生调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参加了社会学学科重建工作。1985年,我又随同他到北京大学建立了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此后,我一直担任费先生在学术工作方面的助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