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多元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论述文化多元发展的必要性、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 ,指出全球化与多元化进程中的“文化孤立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危险 ,总结出全球意识观照下文化多元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2.
13.
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世界的多元文化的发展,为了世界不至为一种霸权文化所覆盖,我们需要不同的制衡。不同的制衡需要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沟通、对话、互相宽容、互相支持、互相吸收。比较文学的目的在于跨越文化,跨越学科,让人类通过文学互相交流、互相对话、互相理解,共同创造一个不同文化共存和互补的和平新时代。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跨学科文学研究的当前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乐黛云 《社会科学》2004,(8):99-106
比较文学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首先产生于人和人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的需要。两种文化进入了同一个“文化场” ,便都与原来不同而产生了新的关系 ,这种关系有时是明显的对比 ,有时是潜在的参照。比较文学研究的正是不同文化之间文学的相互认识、理解和欣赏 ,同时以不同文学为例证 ,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和 ,以达到进一步共识 ,并相互吸收 ,取长补短 ,双向阐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也是如此。特别是目前西方学术界以互动认知为核心 ,理论家与汉学家相结合 ,形成了一脉以东方为参照 ,重新认识西方的思潮 ,这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并将其推向世界的良好机遇。以此为立足点的中国比较文学必将得到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乐老师,您好!<甘肃社会科学>杂志近几年搞了一个学术名家访谈的栏目,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我作为您的一个非正式学生,受<甘肃社会科学>前主编董汉河先生的委托,对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向您做一个访谈.我了解到,您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带头人,这些年已有一些人就比较文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向您进行过各种形式的访谈,如<外国文学研究>的邹建军先生等.但是,我也看到在他们对您的访谈中还有一些没有涉及的问题,有些方面与我的角度和思路也有明显不同,而这些问题又都是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中值得关注和需要做出解答的.所以,我想请您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觉与中西文化会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乐黛云 《河北学刊》2008,28(1):185-189
文化自觉不仅在于理解与把握自己文化的根和种子,更在于依据现代认知和需要来诠释自己的文化历史。中国文化所追求是文化的多元共存,简洁地讲就是"和"。近些年,以"过程哲学"为基础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召唤"第二次启蒙",他们所倡导的尊重他者、尊重差别的思想,有助于通过会通世界各国文明的成果来解决人类所共同遇到的问题。中西方普遍的文化自觉,有望使人类社会出现一个全球多极均衡、多元文化共存的新的文明。  相似文献   
17.
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二十世纪初叶,由于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变动的原因,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停滞落后的中国,其规模之大而纷乱,影响之深而复杂,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少见的。这一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已成为近来世界学者研究文化思想发展史的重点之一。自一九五四年美国哈佛大学出版了费正清的《中国对西方的回响》之后,从事这类研究的专论和专著日益增多。举其要者,如 A·R 戴维斯的《中国进入世界文学》(1967年);普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及其对世界可能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类生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变.空前巨大的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人类精神发生一次"心灵内在性的巨大提升",它期待一个多极均衡、多元共存的全球化,一个"基于生活质量而非个人无限财富积累的可持续性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色如宇宙发展的不确定性、执两用中、一分为三、五行相生相克、"反者道之动"等多种思维方式,以及人只能镶嵌在他人的关系中才能生存的社会思想都可能对此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探索乐黛云随着西方中心论的隐退,世界文化的互补互识,多元共存将是未来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多元共存决非一件容易的事,也决非口头上的承诺所能做到的。众多文化之间存在着难以沟通的差异和经常会发生的冲突;处理不好,还会爆发为地区性的文化战争。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从传统美学的角度,傍征博引地论述了诗与绘画、音乐、雕塑等各种艺术之问的汇通与差异;接着,从当代美学的发展分析了各种艺术门类互相突破、互相取代,以扩大其表现能力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