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9篇
统计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艺术之宫中,珍藏着许许多多璀璨夺目的明珠。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楚辞》,就是这众多明珠中最美丽的一颗。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吸引着后世千千万万的文人学者。《楚辞》  相似文献   
12.
汉语的疑问代词体系涉及的内容多,其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也相当复杂。从上古以“何”为代表的疑问代词,发展到中古,又产生出“等”“底”等端母系疑问词;到中古后期,又出现了“是物”、“甚”、“甚谟”、还有“没” 这些明母系疑问词。 我们这里先提出“底”来讨论。“底” 向来被作为口语的疑问代词受到特殊的重视,我们就来对端母系疑问代词系统作一番探讨吧。  相似文献   
13.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次方言区。春秋战国时,荆州是楚国的中心地带;秦以后,这里继承了楚国文化,同时也吸收了中原文化,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汉以后,荆州一带人口迁徙流动,方言已与北方语言相近,北方人听荆州人说话已不再有“南蛮(?)鸟  相似文献   
14.
“V1 V2 O”向“V C O”的演变,可以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进行分析说明。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的语义特征的变化一定在功能上有表现,反过来,功能特征发生变化,必定伴随语义特征的变化。“V1 V2 O”演变为“V C O”,关键是第二个动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这可以通过对其语义特征变化的分析加以解释和证明。上古汉语有一类“结果自足动词”(“综合性动词”之一种),这类动词具有[ 自主]、[ 可控]、[ 终结]、[ 外向]语义特征,在上古汉语里,它们在句法结构中必须与其受事成分同现,受事成分或位于其后作宾语,或位于其前作主语。只有当这类动词位于“V1 V2 O”结构的V2 位置时,“V1 V2 O”才有可能演变为“V C O”。这是因为到中古,这类动词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带宾语的能力减弱并逐渐消失,同时他们的[ 自主]、[ 可控]、[ 外向]语义特征也减弱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5.
16.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易色修辞格表现了中国式的幽默,也是中国人放松心情调侃人生的一种方式。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带有丰厚的传统文化信息。中国古代哲学追求精神的高蹈超越,相信祸福相依、祸福互化的观念是易色修辞格的文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浅谈唐代的文化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化辉煌成果得益于唐代的文化开放,唐代统治者以空前的政治自信开拓文化疆域,开放意识形态,开放文化政策,开放社会生活,使唐代文化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成就了光耀千古的文化伟业。  相似文献   
18.
方言地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最好的办法是找出自己的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及其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然后有的放矢地加以辨正。石首地区(这里包括以石首为中心的石首、公安及松滋、江陵、监利等县的一部分。下同)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区,就语音系统的整体而言,与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比较接近,但某些具体的发音,与普通话却有很大的差别。这里仅就石首地区人在学普通话时应注意的一个突出现象——(一u)①韵母的发音,总结出一些规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副词次类及其特征描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明确提出这样的划分副词次类的原则:以语义特征为标准,辅之以功能特征的验证,并运用这一原则对一定范围内的现代汉语副词作了穷尽性的次类划分。将现代汉语副词分为十一类,这与以往各家的分类都不完全相同。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各次类副词的语义特征和功能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描写,试图寻求副词再分类的合理性和每一单个副词的归类的可信性,并以此解释有关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20.
《春秋左氐传·稳公元年》中的“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选本都以《郑伯克段于鄢》为篇名)一句,历来对“聚”的注解有两种意见。一种以“聚”是聚集粮食或粮草,一种以为“聚”是聚集民众。东汉服虔作《春秋左氐传解谊》,首先提出“聚为聚禾黍”的意见,后杜预为《左传》作注,在“太叔完聚”下云:“完城郭,聚人民。”唐孔颖达疏云:“服虔以聚为聚禾黍也。段欲轻行袭郑,不作固守之资,故知聚为聚人,非聚粮也。”从此两种意见并行,各家取舍不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为“聚集百姓”(见第一册第11页),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几位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注同上(见上册第129页);杨伯俊先生的《春秋左传注》则以为是“聚粮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