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胡乔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晚年敢于批评那些“死守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公式”的教条主义,突破文艺与政治的一些理论禁区,对“文艺从属于政治”等困扰文艺界几十年的神圣法则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反思,诸如提出了文艺与政治性质、任务、社会作用和作用方式不同,文艺不从属于政治,但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党对文艺要在艺术所允许的范围里按艺术规律发挥作用,文艺批评不能片面强调政治性等观点,为促进新时期文艺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2.
《湘江评论》是青年毛泽东在近代资产阶级文人和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报刊论政以及文学革命的历史语境中创办的时事评论周报。在内容上,《湘江评论》秉承了中国历代文人忧国忧民、匡扶时世的理念和传统,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猛烈抨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启迪民智,宣传革命;在形式上,《湘江评论》不仅完全采用白话文,而且借鉴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新式编排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连云港市政府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把西游记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提升全市文化软实力,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体制不顺、融资不足、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产业融合。要实现连云港旅游业与西游记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须通过企业融合、文化创意、技术创新、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等途径,在专项规划、体制创新、融资多元、集团发展、产品创新、市场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才能促进连云港旅游业和西游记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提质升级为西游记文化旅游产业,形成连云港最富有魅力的国内外民族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药》发表80多年来,鲁迅研究者对其主题的看法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药》的主题研究先后出现了"批判说"、"疗救说"、"吃人说"、"双重主题说"、"独异个人说"等等.对于这些观点进行历史地、客观地审视,有助于还原鲁迅,并为这一研究的继续深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鲁迅毕生致力于揭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攻击固然猛烈,但是,反叛的立足点和归宿则是“立人”以“兴国”。鲁迅挚爱祖国,高扬“民主”、“科学”大旗,“窃取”西方圣火,扬弃传统文化,称赞“理想的人性”,这应该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6.
"弃医从文"是鲁迅早期思想研究的重点,其转因研究一直存在争议。多年来,围绕争议,学界从社会环境、主体心理、日本文化等各个视角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思想启蒙说"、"民族屈辱说"、"文学自觉说"、"兴趣爱好说"、"日本文化影响说"等多种观点,其中"思想启蒙说"融合"民族屈辱说"成为现行教科书的通行看法。但是,历史地具体地看,有些观点也存在着片面性与逻辑性等问题,需要理性分析,以达到客观认识鲁迅、准确理解鲁迅、还原鲁迅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知识分子是掌握知识,超越各种狭隘功利关系,能够依照人类生存理想引领人类精神,设计社会发展蓝图,走在社会最前列的先进群体。1927年,鲁迅提出了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真的知识阶级”概念,主要内涵是指精神上始终保持独立,疏远和偏离约束他们的体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标准,站在平民立场说话,不计利害,反抗专制,揭露谎言,说出真理,维护人类公平正义的社会批判者。  相似文献   
18.
王志蔚 《晋阳学刊》2009,(1):108-111
从史学和文学两个研究领域看,辛亥革命中的王金发和鲁迅语境中的王金发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历史上王金发的光辉一直被主流意识形态下鲁迅的批判所遮蔽。如果以鲁迅视野中的章太炎为参照,就会发现鲁迅对于王金发的批判背离了他一贯倡导的“顾及全人”的人物评价观。  相似文献   
19.
目前,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把评价手段作为评价目的,忽视教师的未来发展,评价标准主观片面、简单化,过分依赖外部机制,背离了教育科学规律,必须认真反思总结,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毛泽东改造国民性思想渊源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毛泽东是改造民族灵魂的伟大思想家,他们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重建是贯穿一生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国社会人的现代化进程中最具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的部分.两位世纪伟人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既有生长的共同时代背景、思想基础,也存在着家庭背景、求学经历、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遗留下来的历史印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