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民族认同源自民族心灵的幻想与记忆,它易在殖民语境下被唤醒并通过曲折的方式表现出来:由于香港特定的殖民语境,司马长风的新文学史叙述是其民族认同的曲折表现,其文学史观带有浓厚的民族性,这与当时夏志清的文学史建构的现代性追求产生了对峙与冲突;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司马长风的民族性文学史观有其独特性与积极意义。但也显示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对创作技巧的追求是新感觉派作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新感觉正是他们孜孜以求的内在生命的外在表达形式,这表现为独特而反常规的感觉在他们创作中的频繁出现.本文着重探讨该派作家对声、色、光的独特感觉,意象的捕捉及心理活动与意识流在创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胡希东 《北方论丛》2008,1(3):30-33
"新感觉风"作为一种文体风格在1930年代的中国文坛有重要影响,一些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以扩大其影响,但由于这一文风自身的缺陷,它面临乡土中国的现实处境,以及来自"左翼"文坛的批判,这使"新感觉风"在现代中国文坛存在的历史非常短暂.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时序>篇是刘勰文学史观的专论,在他看来,不同时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学发展的兴衰有重要关系,而各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又与历代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分不开,这就是"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枢中所动,环流无倦"的文学史观.刘勰将文学的兴衰发展最终归于政治因素,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学史观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孤寂作为一种情绪是现代人所面临的而又难以摆脱的一种生存困境 ,这是穆时英小说揭示的重要主题 ,也是穆时英小说深具底蕴的重要因素。本论文意在分析其生存困境产生的内在根源与社会根源 ,并探索穆时英这一生命个体因人格分裂而产生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在1980年代中国学术界的风行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它也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重写文学史"提出之后文学史建构的重要维度,它不仅仅是对1950年代以来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学史观的解构,也给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增加了"世界"向度与审美的"现代"品格.但"现代性"概念的泛化与内涵的模糊也遮蔽了"通俗文学"、"旧体文学"等文学史事件,以"现代性"视角建构文学史有其积极意义,但它的历史局限也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穆时英对左翼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功及获得的声誉 ,以及左翼批评家对他的期望 ,他完全可能成为一个左翼作家 ,但他的文化品格对左翼这一主流语境产生了张力 ,生命个体经过张裂、嬗变 ,而最终成为一个现代主义作家 ,对此的探索是本文的主旨  相似文献   
18.
胡希东 《兰州学刊》2007,4(2):197-200
新感觉派文化精神体现为现代主义都市表征,它从作家身上的文化精神给以呈现,而具体表现为作品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因素的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土、先锋与通俗的相互纠缠,论文尝试用文化精神这一视角对现代上海这一特殊殖民语境下新感觉派文化精神进行具体探寻.  相似文献   
19.
由于清代官府打压及资料缺乏,有关巴蜀袍哥的形成之说多属臆测。据清代巴蜀社会的历史情状,巴蜀袍哥主要源于入川移民的异姓结拜,移民社会打破了血缘联聚的宗族社会形态,异姓结拜之风盛行:一部分没有土地的移民通过异姓结拜方式形成靠“暴力”手段为生的啯噜,而拥有土地却离乡背井的移民,也通过异姓结拜方式以“自保”,或通过“以暴制暴”以抗衡啯匪等的侵扰与威胁。两种结拜方式是巴蜀“浑水”袍哥与“清水”袍哥形成的雏形,异姓结拜促进了巴蜀袍哥的广泛兴起与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