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综合类   20篇
社会学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共性与个性是一切事物具有的两种根本属性。因为有了个性,事物与事物或个体与个体才会区别开来;因为有了共性,事物与事物或个体与个体才会归成为类。人类是不同的种族、民族或个体的集合。作为人类中的种族、民族或个体,都有其个性,因而互相区别;同时,由于他们都是属于人的分子,因而又有其共性,存在着共同的价值取向或期许,甚至是共同的游戏规则,所以,否定了“普世价值”,也就等于否定了人的共性或本质,否定了人类交往与合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逻辑学课在许多高校正在急剧削弱 ,学生思维素质的提高已经受到严重影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既有教育主管部门认识上的错位 ,更有逻辑学队伍中一些学者的错误导向。对逻辑学的片面定义、学术观点上的偏激地不顾后果地片面宣传、学术讨论中的唯我独尊、用单一性研究代替多元性研究、摒弃逻辑母体、否定传统形式逻辑在知识生产与交流中的不可取代的功能 ,是导致削弱逻辑阵地的根本。对此 ,逻辑学界应当进行认真地反思  相似文献   
13.
情感思维是人类基本的思维形式之一,它经历了从动作思维到意象思维、形象思维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理论思维是对情感思维的扬弃,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本身也经历了从抽象思维——辨证思维——立体思维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本文论述了掌握动作思维、立体思维以及融汇两者而形成的情理交融的思维方法,对于人类智力开发,做好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星条旗下的文化》是余怀彦教授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第一部力作(以下简称《星旗》)。他以翔实的材料和独特的视角全面论述了实用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美国社会的全方位的深远影响,读后令人茅塞顿开。一、实用主义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哲学,是对美国这个“没有多少历史...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的教师 ,不但应当掌握有效教学的艺术 ,尤其应当掌握科学研究的规律或艺术。因为只有用科学研究的成果不断充实教学的内容 ,才会不断提高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或规律是什么 ?就是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动力 ,通过对某些观点的质疑 ,然后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实行理论优势杂交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五十年代末期批判了马寅初同志的“经济综合平衡论”的思想以来,理论上的宣传,往往只是片面地强调事物发展不平衡的绝对性,而不注意相对平衡在事物发展中的意义,仿佛谁要一提平衡,或者主张党内、人民内部的团结和平,谁就是在宣扬“平衡论”,谁就是在  相似文献   
17.
辩证思维是一种发展的科学,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本文从辩证思维发展的自身要求,从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出发,以翔实的材料为基础,进一步论证了立体思维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实践论》与《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在《实践论》与《矛盾论》中,蕴涵着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挖掘的理论富矿。在《实践论》一文里,毛泽东强调了人民群众这个实践群体的重要性,《实践论》是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具体体现。在《矛盾论》里,毛泽东强调斗争性的绝对性与同一性的相对性,从理论上看,斗争是手段,同一是斗争的目的与归宿;从历史上看,在人类发展的漫长的历史中,同一性是长期起主导作用的东西,否则,人类的文明就不复存在;从现实来看,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里,更要着力挖掘同一性中的各种积极的要素,以促进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矛盾论》中还蕴涵着“立体思维”的思想,立体思维是辩证思维的现代发展,唯有它才能更有效地克服人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才能成倍地提高生产或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立体思维是人类辩证思维按其自身规律发展的结果,是现时代的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的概括与反映,是现代辩证思维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不少普通逻辑教材和通俗逻辑读物里,在论述概念定义与概念内涵、外延的定义上,存在着定义与内涵不分、主观与客观相混淆的情况。一些同志为了在逻辑的领域里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但却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这是造成逻辑理论长期混乱、甚至不能自圆其说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现在是应该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的时候了。一、不应把概念的定义与概念内涵的定义混同起来对这两者的定义,流行的逻辑读物有这样一些提法: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底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有关的本质属性。”“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叫做概念的内涵”。“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概念就是事物特有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概念的内涵,就是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特有的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