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把握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复杂矛盾系统的构成及其运动,提高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的认识紧密相联。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展开和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国内矛盾和面临的国际形势都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理念,以之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十九大报告重申了这一理念,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了这一问题,十九届五中全会又对之做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如何按照中共中央部署,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真正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我们当前理论和实践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下面的几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推进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自觉性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整个20世纪中国都处于社会转变之中,即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变。如果我们采用广义的文化概念,将社会视为人类文化的系统,经济文化、政治文化、思想文化为其子系统,那么,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也就是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变迁。在这种巨大的变迁中,中国社会时时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不能脱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但真  相似文献   
14.
文化发端于人类对理想的生活状态的执著追求,发端于人类为使自我和群体臻于完善的努力。这种目标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式,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中人的价值取向最能体现文化的特质。特定的文化是一个发展进化的复杂系统,由于对环境的开放和系统内部非平衡的多元相互作用,必然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形成新的目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具有日渐增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调节、自我再生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味着要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不断协调发展、健康成长、充满活力的有机体。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已遥遥在望。人们在思考和想象,这个新的世纪将给我们中国带来怎样的变化?21世纪的中国哲学将成为一种什么样的哲学?我认为,从根本特征上讲,21世纪将是中国通过创造走向复兴的世纪,创造是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生气勃勃的创造精神将成为中华民族在  相似文献   
17.
如水之交     
这里所说的“交”是交往,而不仅仅是交际。交际与交往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但在程度上存在着差别,进而在性质上也有所不同。交际上广泛的、随机的、快速的,不免失之于没,因而属于钱交。一个善于交际的人,可以在一次聚会中认识十几个乃至几十个人。不断地相识,又不断地忘却,只有少数人才留在记忆中。这种交际与其说是在结识人,不如说是在搜集人事档案,以备在需要时查询。交际之“际”是边际、边缘,只交到“际”,缺乏深度,是交际的特点。在普遍交际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与少数志趣相投者继续联系,有可能越过交际之“际”,实…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历史进入新的世纪和新的千年之际,哲学将向何处去?怎样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做出不同的回答。在这些思考和回答中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哲学关注的对象和表述的方式的变化的认识。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未来的哲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公共领域,在哲学的表述方式上也应该因此而有适当的调整。哲学本来就是面向公众的,它所关注的中心就是公共领域。这里所说的公共领域,是包括哲学家本人在内的公众的生存、意识和行为,即众人的存在、感知和实践,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与人、人…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提供和证明一套社会秩序.社会秩序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外在秩序,即社会活动的组织体系及其规则系统;一个是内在秩序,即为外在秩序提供合理性与意义的价值系统.前者要求的是实用性、有效性、效率等功能性问题,后者要求的是正当性、权威性、神圣性等合法性问题.文化自觉是中国社会秩序变迁的内在因素.将中西文化融合起来铸就中国新文化,建设中国现代社会秩序,是无数先进中国人的长期梦想和宏图大志,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李秀林(1931~1986),山西襄汾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历史唯物主义编写组副主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