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74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48篇
管理学   18篇
民族学   13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928篇
理论方法论   167篇
综合类   5756篇
社会学   400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295篇
  2013年   287篇
  2012年   440篇
  2011年   533篇
  2010年   426篇
  2009年   460篇
  2008年   467篇
  2007年   597篇
  2006年   614篇
  2005年   584篇
  2004年   537篇
  2003年   517篇
  2002年   397篇
  2001年   364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作为语言习得环节的最末端,输出常被认为是二语习得的标志,对二语习得过程意义不大。然而Swain的输出假设则指出输出能引发学习者的注意,具有检验假设作用和元语言作用。通过实证研究考察了输出各环节,如输出方式、输出目的、输出反馈以及输出频率对语言习得的作用,进而指出外语教学中教师应给以输出足够的重视,真正实现互动教学,创造积极有效的二语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02.
武侠小说《鹿鼎记》塑造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的语言极富特色,尤以其中的粗俗语为典型。然而在其翻译的过程中,可译性限度的存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阻碍。为了探索文学翻译中粗俗语的可译性限度,以《鹿鼎记》英译本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为个案,分别从形象内涵、感情色彩、人物性格及作品风格四个层面切入,初步探讨影响粗俗语可译性限度的因素。研究为文学作品中粗俗语的翻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提高网络多媒体环境下所进行的二语词汇习得的效度,综合二语习得及相关理论,分析了在该环境中进行词汇习得的认知模式。结果表明:该模式在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强化认知和系统认知四个阶段得到优化;具有立体化、流程化、个性化和一体化的特质;习得者在对词汇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重组之后,最终完成信息内化和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04.
为了探讨弗罗斯特的诗歌《补墙》的主题意义,以篇章格律和词汇语法层的语言特征为依据,对该诗进行文体分析。研究发现:在共同补墙中,邻居之间在言行、观点和态度等方面的"失谐"表明"墙高出睦邻"实际上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悖论;交往中的矛盾和困惑源自信任的缺乏和交流的缺失。结果表明:聚焦于文本的篇章格律和语言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揭示其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05.
本文通过研究在口语自主式学习中应用语境理论,从而验证了补缺假说的必要性。并根据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进行深入推理,将长期被忽视的语境知识学习提升到必不可缺的位置,将过去一直归于语言形式补缺的母语迁移转而归于母语语境知识的补缺。这为大学英语口语自主式学习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提高大学外语教学及学习效果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6.
According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our country,English has become a more common communication tool in today’s society.The schools at all levels also enhance the English teaching,even the kindergarden.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Teachers hav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teaching.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use the oral language and written language to deliver the information,but also make use of the silent body language.Body language not only deepens the verbal language,but also takes an unsubstitutive effect on the verbal language.  相似文献   
107.
随着汉语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唐诗语言研究亦逐渐得到重视。不过,从总体上看,其研究仍显滞后,这直接影响了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以白居易诗歌为例,其语言通俗、语料丰富可靠,且出现了大量新语词。这些语词或可增补《汉语大词典》未收词目,如"分诀"、"荒狂"、"静尽"、"寄问"、"妓席",或可添加其未收义项,如"第一"、"大采"、"破漏",或可为其提供或补充书证,如"騃童"、"道程"、"肝家",或可纠正其不确释义,如"故故"、"轻欺"、"饶"、"新蝉"、"云碓",因而在唐诗语言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8.
模糊语言的释义问题,在词典研究中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我们在模糊语义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体系做尝试性的比较分析,探寻出模糊语言释义的一些基本方法,揭示模糊理论在词典编纂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9.
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听力策略培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O'Malley与Chamot的学习策略理论为基础,参照Oxford的策略训练模式,对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听力策略使用调查和听力策略培训研究,结果表明,策略培训能够提高学生的策略使用频率,增强其策略意识;策略培训有助于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的显著提高,对网络环境下学生听力自主学习有积极作用;元认知学习策略使用与听力理解水平显著相关,显示出元认知策略培训对学生听力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0.
“不可思议”是佛家语,指思维和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微妙境界,也可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大部分辞书认为此词来自《维摩诘经》。查考相关语料可知,这一习见的成语最早出自东汉安世高《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历史上还出现过“难思议”、“不能思议”、“其不思议”、“可不思议”、“岂不思议”等众多形式。但“不可思议”这一形式因易于口头传诵而被广泛使用。它在表示“思维和语言所不能达到的境界”义时,在佛经文献中比较常见;其“不可想象或难以理解”义在现代口语里多用。在词义演变的发展过程中,它由名词性词语转化为形容词性词语,这是由其语义基础和人们的认知心理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