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51篇
  免费   541篇
  国内免费   72篇
管理学   2582篇
劳动科学   109篇
民族学   473篇
人才学   258篇
人口学   334篇
丛书文集   4151篇
理论方法论   730篇
综合类   8417篇
社会学   1124篇
统计学   1386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384篇
  2022年   204篇
  2021年   320篇
  2020年   373篇
  2019年   383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362篇
  2016年   466篇
  2015年   642篇
  2014年   1396篇
  2013年   1159篇
  2012年   1344篇
  2011年   1361篇
  2010年   1380篇
  2009年   1420篇
  2008年   1650篇
  2007年   1314篇
  2006年   1041篇
  2005年   937篇
  2004年   787篇
  2003年   646篇
  2002年   481篇
  2001年   459篇
  2000年   290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31.
介绍当前供水的发展趋势之一——区域供水,常熟地区供水的今昔,以及其区域供水设计和建设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2.
从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影响机构、制定程序、有关项目的会计处理、财务报表体系及其信息披露四个方面,对中外会计准则的若干差异进行了简要比较和分析,并对今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3.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 ,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在总体经济增长的同时 ,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地拉大。山东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外延式的扩大而取得的 ,资金和资源的投入大而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差 ,经济效益不高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些都直接威胁山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山东省要针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制定实现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4.
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个一般分析框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深刻动因;制度创新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制性制度创新,一种是诱致性制度创新.因而对制度创新的作用还需做历史地具体考察,不能泛泛而谈.本文认为,在市场化改革的起步阶段,以地方政府推动的制度创新,即强制性制度创新占主导作用是合理的;但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应适时地转换制度创新方式,即由强制性制度创新为主过渡到诱致性制度创新为主,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5.
区域科技基础与科技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科技基础和科技环境的评价 ,提出了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以及设计思路 ,建立了区域科技基础与科技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陕西省和北京市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36.
作者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课堂成就动机理论结合化学教学实际 ,选取了 14种化学学习动机进行问卷调查 ,并进行总体统计分析和抽样统计分析 ,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化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 ,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7.
138.
139.
论赛珍珠非小说作品中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赛珍珠是一位精力充沛因而多产的作家。除创作出成功改变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的小说,她也写过许多非小说作品,发表大量的演讲辞。这些作品在精神上与她的小说创作的宗旨是吻合的,它们体现了她毕生所倡导的差异共存和互相尊重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0.
苏轼一生无论居庙堂之高 ,或处江湖之远 ,皆追求心灵自由 ,达到了物我同一、高凡绝尘的理想境界。该文认为苏轼慕陶、学陶 ,作《和陶诗》12 0余首以明志 ,却始终未能像陶渊明那样挂冠而去 ,归隐田园。究其原因 ,不外乎生活时代、出身背景、思想体系、入仕经历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