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93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81.
ASP是一个服务器端的脚本执行环境,用来建立和运行动态、交互、高性能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ASP使用ADO来访问数据库,通过ODBC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2.
周宁 《东南学术》2011,(5):4-20
跨文化形象学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理论分析在形象、类型、原型三个层次上展开。个别文本中的中国形象是直接分析的对象,但研究问题却是个别形象在总体形象类型中的程序化过程。类型是跨文化形象学的关键概念,是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的基本功能单位。原型表明形象谱系自身的继承与关联关系,是形象史中最基本的、超越个别文本与时代的、深入到集体无意识心理中的普遍可交流的领悟模式。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两种意义原型,为诠释西方的中国形象提供了基本的意义模式,同时也对应着西方中国形象的历史演变过程。跨文化形象学最终落实在文化心理深处富于表现力与创造力的原型上,关注作为西方现代性话语实践的中国形象中包含的知识与权力及其体现在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跨文化交流的话语霸权上。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中国形象原型,分别指向两种"东方主义"。而两种东方主义两极之间形成的张力,赋予西方文化扩张发展特有的活力。这才是我们在"文化自觉"大命题下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3.
周宁 《天津社会科学》2011,(5):101-113,160
中国形象作为令人紧张的"他者",纠缠着日本现代性自我构建的过程,表现出日本现代性身份认同的特有焦虑。离开"中国",日本的现代性既可能迷失自我,又可能迷失世界。在"西方"与"中国"二元对立的"他者"之间,"日本什么都不是",越是意识到这种现代性身份危机,日本就越发强烈地希望从仰慕西方贬抑中国的"文化势利"取向中确认自身。"陷害"日本现代性身份并进而"诬陷"中国形象的致命观念,恰好是西方现代性。跨文化形象学不仅关注特定国家地区中国形象的特征与历史,更重要的,还有表现在个别国家中国形象上的"中国形象的跨文化流动以及其中显示的西方的中国形象霸权"问题。  相似文献   
184.
<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夜间旅游的兴起是必然的,其不仅是白天旅游发展的延伸,对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创造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活力,提升旅游形象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法、实地调查法以及归纳分析法,对佳木斯市夜间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发展策略:加强对佳木斯夜间旅游的重视,将文化内涵融合于开发旅游产品,展现旅游产品市场层次多样化,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使能够充分保障夜间旅游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85.
中澳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目标既是教育目标的体现,也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目标的确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送审稿)》和澳大利亚《国家教师职业标准(草案)》的解读,力图从多个维度比较中澳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深入分析差异性形成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向澳大利亚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建设学习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以期为确立我国教师教育更为适当的课程目标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6.
董克用  周宁 《东岳论丛》2023,(5):113-122+192
《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的出台,为各类合规商业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消费养老作为我国首先提出并展开探索的个人积累养老金模式,在“商家-消费者”供需关系框架下,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及心理账户等理论逻辑,形成了以类企业年金模式为主的运作方式,为参与者提供了一定水平的养老保障,但在返利形式与方式、税收政策支持、投资管理等方面存在风险点与发展断点。基于消费养老与个人养老金在资金属性、模式要素与制度互补等方面的共性特点,提出消费养老要回归到以个人为核心的发展路径,加强消费养老与个人养老金有机结合,建立个人养老金消费积累渠道,并在统一资金账户、打通相关制度主体数据对接、完善参与企业的税优政策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