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余华的真实观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精神真实。即认为真实性没有客观标准,更不依赖于日常经验,只存在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它以个体心灵的主观感知为唯一依据。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荒诞、夸张、宿命等。其实现手段有仿梦、幻觉、精神病态等。余华的精神真实观不仅是其"先锋文学"的重要标志,也为作家表现世界打开了另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22.
作为一名将毕生献给不断探索美国戏剧的新的形式与技巧的完美的作家,尤金.奥尼尔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是"美国戏剧之父"。这篇文章讨论了奥尼尔宿命爱情观的形成。通过分析分析奥尼尔早期,中期及后期的剧作,不难发现奥尼尔对于爱情宿命论观点的形成主要是与他的个人经历与东西方哲学对他的影响这两个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3.
正如今聚会中,吃着吃着饭,喝着喝着酒,突然一阵子无聊,大家开始聊星座,侃血型,先天之宿命,后天瞎讨论。尤其是浩渺虚空中的12星座,已成新晋青年的座右铭,一些优雅闲适的女士,逐渐把自己往星宿专家的准星上靠,可她们再怎么有驾驭  相似文献   
24.
论方方小说的宿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代后期,对方方小说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新写实主义”流派特征的理论探讨、人文立场的深度意义和地域文化特征等方面,比较而言,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研究方方小说创作的人性内涵和文化意义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方方小说创作中越来越浓厚的宿命意识暗合了时代文化变化的脉搏,与其区别于先锋作家的总体平实风格一起成为她的小说获得读者广泛认同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25.
从一个杰出的建筑选择了一个悲剧性的地点开始,这个伟大作品的悲剧命运,就早已注定。 7年前,荷兰人库哈斯在北膏击败了“摩天大楼之父”亨利·考伯,7年之后,他的“杰作”——CCTV大楼,差一点毁于中国人制造的烟花之手。  相似文献   
26.
农村公共产品不仅存在供给不足和结构失衡的问题,还存在“后供给”管理混乱与缺失的问题。农村公共产品的“后供给”管理的混乱与缺失造成了各种形式的“公地悲剧”,加剧了供需之间的矛盾。为避免“公地悲剧”的历史重复发生,农村公共产品不仅要注重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同时也应该注重“后供给”的管理。乡镇基层政府应该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依托村民、非营利民间团体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等各方主体,形成共同管理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走出“公地悲剧”的宿命怪圈。  相似文献   
27.
论文以诗人关注“生活着的人”这一当代意识为契入点,对其诗歌世界的两极:宿命/虚无──微笑/希望进行探寻。指出在走向审美心胸的人生中,两极在更高意义上和解生成,最终形成“宿命与微笑”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8.
《南都学坛》2015,(5):56-58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话剧舶来西方的唯美主义,在交融碰撞、吸收扬弃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中国话剧"爱"的新形态,为中国戏剧注入了现代性的新质。这些凄美柔婉、慷慨悲壮、决绝凛然、多多少少带一点东方宿命色彩的爱的故事,感召激励着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生命力的勃发和思想的解放。回溯这些当年的经典,会给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带来某些启示和感悟。  相似文献   
29.
在沈从文和屠格涅夫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其在描写大自然的美景以及表现美好的人性的同时。均渗透出他们内心深处浓重的悲伤情调,而这种看似相悖的艺术追求是与两位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性格分不开的。就这一切入点探讨屠格涅夫对沈从文的影响及他们作品中的相似性,以期在比较中进一步扩大沈从文研究的外延,确认其创作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0.
果报不爽思想是人们对坚守、践履善德予以鼓励和奖赏的空幻的宿命性许诺,其本质是道德宿命意识,具体表现在古典小说果报不爽模式的德行之因、福祸之果、果报相继不爽及其主宰力量上,因为展现德福相配、人际和谐、世俗幸福等,道德宿命意识也具有审美特质,《聊斋志异》中的果报不爽相关篇章对这些的表现较为集中细致.此外,《聊斋志异》部分篇章、情节以心理情感为依据,突破了道德宿命意识,有的还达到了理想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