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44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93篇
社会学   36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4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重农轻商是我国封建时代的传统政策。农业在封建社会居于首要地位,重农是必然的。但是,商业在封建社会对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也有相当的重要性,因此轻商是相对的。除了轻商这基本的、主要的一面,还有不得不重商的另一面,战国时代各家对此有不少论述。从这些论述来看,轻商主要是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以防止过多的人从商或“弃农从商”;重商则是使商业发挥“流通财物、粟米”的作用,以满足生产、生活各方面的需要。各家中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既要轻商,又要重商;但确有不少人是主张重商的。也有人,如荀子,是轻商与重商两方面都论到的。重农、轻商、而又重商,看起来似乎矛盾,令人不解。特别是人们往往强调轻商的一面,而忽视重商的另一面;或者,明明看到了重商的另一面,却不承认它,仍然解释为轻商。这样理解战国时代的“重农轻商”政策是不全面的。本文试图从战国时代的“重农轻商”思想中,来说明重农轻商而又重商,是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242.
当如何解决讲真话问题成为一道"要由国家领导人强调,专家学者论证,媒体探讨,社会热议"的"国家课题"(瞭望东方周刊评论员)时,我们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层面都深刻感受并体验到这问题的普遍存在、严重程度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43.
虽说历史总是在无限的联系中展开和延续,但矛盾的胶着期往往让人四顾茫然,在不知何去何从中失去了方向感与分寸度。改革开放三十年在创造前无古人的辉煌的同时,社会分野也日渐明晰。  相似文献   
244.
频闻 《领导文萃》2011,(11):1-1
记者闵凌欣笔下的程源无疑是个令人敬佩的背包客。他既是循规蹈矩的凡俗生活的挑战者,也是个坚韧地游走于自我理想地带的践行者。当他告诫"嫩驴"们,应当"放下心中的‘景点’,才能让你背包旅行更出彩"时,人们不禁要追问,让背包客更"出彩"的精要何在?程源对此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也因此为不同追求与理念的背包客留下了进一步求解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245.
铁路大提速,到民族地区要多久文\宏闻小令对在北京上学的格尔木小伙子洛桑来说,放假回家固然是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一想那漫长的旅途就心里发怵:当日早上九点多钟从北京乘火车出发,中途西宁换车,直到第四天的下午才到格尔木,要花去近76个小时。对常年往返于上海...  相似文献   
246.
247.
长期以来,学界大多认为内藤湖南是唐宋变革论的首倡者,这一说法并不确切。柳诒徵才是近代史学体系规制下唐宋变革论的首倡者。在1902年编撰完成的《历代史略》中,柳诒徵就已对“唐宋变革”问题有着明确揭示,时间上远早于内藤湖南。此后他又在《中国商业史》中对“唐宋变革”问题加以重申,并在《中国文化史》中作了系统阐发。有证据表明,柳诒徵的唐宋变革论曾对陈寅恪和钱穆产生过影响。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柳诒徵在“唐宋变革”问题上的贡献长期受到忽视,这一现象提示我们有必要重新检视中国学者的唐宋变革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