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8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7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系统阐述辛亥革命时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福建机制银辅币的历史背景、策划者、制造厂家、辅币面额、版别、发行数量及相关情况 ,并作客观评价 ,力求填补民国时期福建金融货币史研究中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32.
吐鲁番发现的萨珊银币及其在高昌王国的物价比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根据吐鲁番出土文书,结合有关历史文献,详细探讨了萨珊银币作为麹氏王朝高昌的基价货币,在政府税收和民间商品交易中的比值。肯定它在西域通用了一百三十余年,这是中外货币史上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33.
少数民族题材工笔画是指以表现特定的少数民族人物及其所处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背景为画面主题,反映出画家所追寻的朴实、原始等审美情趣和艺术理念的工笔画作品.民族服饰是各民族之间产生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这一题材的绘画作品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工笔画在艺术语言上独有的精致细腻、严谨写实的造型手段,为表达绚丽而多彩的民族服饰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土壤.金银饰品是少数民族服饰中一个重要元素,在创作过程中工笔画家在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生活习性及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反复尝试,最终确定出具体的表现形式和绘画技法,从而为整体画面找到适合自身的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34.
美国颁行的"购银法案"引起国际银价大幅波动上涨,中国深受其害.中国南京国民政府多方寻求摆脱危机的方式,最终走上了币制改革的艰难之路.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美国从危机的制造者转变为支持币制改革的经济伙伴.出现这种巨大的变化,符合上世纪3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环境,美国对华经济政策也是它在远东地区利益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5.
以价值律为中心,可以把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分为三个类型。1·以道德律为指导,谋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公共利益(儒家的德治主义);2·以非道德的铜律为指导,谋求社会和谐(墨家的功利主义);3·以反道德的铁律为指导,最高统治者奴役和驱使各级被统治者,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法家的极权主义)。  相似文献   
36.
针对明末清初出现的“银荒”问题,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陆世仪、唐甄等纷纷发表议论,提出废银行钱、“更币”等货币方案。这些方案的愿望虽然良好,但其中保守、复古倾向明显,重钱轻银,不符合货币发展的历史趋势,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思想发展的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37.
本文对教学实验氯离子的莫尔测定法进行了改进,发现降低硝酸银溶液浓度同样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且使实验成本降低了4/5.  相似文献   
38.
中美关于白银和币改问题的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下半年,美国政府实行一项给中国造成严重困难的白银政策,中国同美国就此问题进行了交涉,并被迫于1935年11月实行币制改革。币制改革牵涉到美、英、日的在华利益,围绕该问题,美国等列强制定了不同的对策。美国的态度经历了由消极观望到积极支持的转变。   相似文献   
39.
苗族银饰,向来被视为苗族人的象征物,始终与祖先崇拜、苗族人信仰相关。贵州黔东南苗族银饰闻名遐迩,尤以施洞苗族银饰为著,并被公认为"造型最为华丽、工艺最为精湛"。施洞的历史是施洞银饰成为财富象征的重要条件,它预示着苗族银饰作为财富在固定女人之间的传承。银饰对于施洞苗族女人的意义在节日与婚嫁中尤为突出,它既是互惠的物、给予同时保留的权利,亦是灵魂和情感的中介。  相似文献   
40.
明朝中叶,白银在流通领域已取得支配地位,以银为主、以铜为辅的货币体系开始形成。对于这一符合历史客观规律的事实,明中叶的一批官僚、士大夫却视而不见,提出了一系列重钱轻银的看法和主张。究其由,这些思想首先是当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必然反映,其次是为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产生的。尽管这些思想中有考虑民生疾苦、揭露用银中的弊害等合理因素,但只是对表面现象的本能关注。特别是他们主张用行政命令来改变客观规律以达到其倡行铜钱的目的,不仅无法实现,反而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思想发展的停滞与落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