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学术传教的两个基本特点明代末年 ,横亘在西方传教士面前的坚硬“岩石”① ,除了自永乐朝便开始实施的封海政策之外 ,还有源远流长的夷夏大防的心理。罗明坚、利玛窦等于万历年间进入内地之后 ,先是僧人打扮 ,后改易儒服 ,兼用西方奇器方物敲开上层官僚的大门。但早期其所采取的最成功策略恰恰不是直接传教 ,而是一系列的学术活动 ,这一被后人概括为“学术传教”的举措主要是由利玛窦开创并具体实施。利氏针对罗明坚著书立说直接传教而效果甚微的事实 ,主张“慢慢来”② 。利氏特别珍惜与士大夫交接来往的机会 ,可以说 ,以“客厅为布道所” …  相似文献   
32.
托尔金(Tolk ien)在《魔戒》中塑造了众多迥异的英雄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弗拉多(Frodo)。托尔金塑造的英雄弗拉多和传统理念中的英雄有较大的差异,为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光彩。弗拉多这一形象是作家创作心理的投射,和作家的人生履历密切相关,这也表明作家独到深刻的人生体验是其艺术生命力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33.
动物繁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动物繁殖学》是畜牧学一级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主要讲授动物繁殖理论、技术、管理和繁殖障碍等基础知识和研究进展,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同等重要。在实验教学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随堂实验加实习周”的教学模式缺乏系统性;二是以“模仿型”实验为主,不利于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学习的需要。为此提出如下改革措施: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加探究性实验内容,让学生尝试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借助网络和数码摄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直观及仿真教学,提高实验、实习效果。  相似文献   
34.
建设两型社区不仅需要社区组织、物业公司的努力,也需要小区业主的积极配合.为了解住宅小区业主对两型社会及两型社区的认知程度,分析两型社区认知与业主物业服务创新产品消费意愿之间的关系,考察个人特质对业主物业服务创新产品认知倾向的影响,本研究对住宅小区业主基于两型社区构建的物业服务创新产品消费行为进行了实地调研.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多数业主对两型社区建设普遍持赞同意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消费意识,但针对不同的物业服务创新产品,不同的业主认可程度及消费意愿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5.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关系研究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以传教为契机的中西文化交往关系之课题现已成为一大学术热点,中外学者对此作出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以问题为核心,从四个方面对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总体性的反思:一是就传教士之主动因应与被动附会问题提出了“文化的双重强制”观点,指出传教士与中国入教儒士在受制于中西文化之双重强制的同时,也开启了超出单一文化桎梏的双重视域,从而造成了对于中西文化的一种奇特贯通;二是从现代的学理脉络之下对“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对话论”提出质疑,指出这次中西文化交往关系远非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对话”,因为构成交往关系的各方无一例外都是“真教惟一论”、“正道惟一论”者;三是结合对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名著《中国与基督教》之评议,反驳了以此书为代表的明末清初中西文化“错位论”观点,指出中西文化之间的意义传递实有赖于话语中介的形成;四是提出了中西文化交往中的“理解”问题,并以笔者近作《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为例,阐述了以“理解”为方法论线索来探讨中西文化互动机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6.
本文从理论、批评和历史三个视角简要探讨了翻译文学体系建构的可能性,指出翻译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理应有它自己的理论形态,因而很有必要更新翻译文学观和翻译文学史观。文章指出,时下的“外国文学研究”在本质上不过是翻译文学批评体系中的次要成分。  相似文献   
37.
本文主张从民族文化心理及其运作机制的总体层面入手来考察中外文学相互关系的发生学原因,认为外来文化的整体特征不可能完全植入华夏民族文化肌体.文章最后探讨了比较文学的重要术语“影响”的三层意义嬗变.并对其全面界定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8.
经来华传教士的中介,<圣经>及天主教神学所蕴涵的"新存在和新天人关系"使明末清初的入教儒士产生了一种"新人"的身份意识.他们自觉地在道德实践领域认同这一身份,并从"天主"处寻求做"新人"的终极本原,使个人之生命世界发生了本体论意义上的"转向".但是,这一转向并非简单的、单纯的身份转变,而是同时使得入教儒士陷入了深刻而痛苦的两难身份境地.在这两难之中,既有难以化解的精神冲突,也产生了"和解"中西文化的独特形态.  相似文献   
39.
刘耘华 《学术界》2002,(1):116-123
先秦儒家在诠释古代传统的过程中 ,提出了一些较为独特的诠释学问题 ,这些问题 ,无论在内涵上 ,还是在视角上都有别于西方的诠释学 ,故很值得提取出来予以总结。在总结里 ,可以看到每个问题在《论语》、《孟子》、《荀子》三个文本中的变化与发展。(一 )诠释的原则问题  在古与今的问题上 ,孔子是一位坚定的厚古薄今者。他把夏、商、周 (西周 )视为“礼乐刑政一也”的黄金时代 ,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那个时代。但是夏、商二代的历史文献已很难见到了 ,只有周代的文本典籍和典章制度灿然丰富 ,故他说 :“吾从周。”(《八佾》)同时 ,他还坚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