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51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177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61.
二十世纪初,发源于欧洲的“帝国主义”一词经日本传入中国。得益于《清议报》,译自日本的帝国主义理论成为中国人最早接触“帝国主义”概念的开始,而浮田和民与幸德秋水的思想更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外来译介知识的影响下,清末中国人开始对“帝国主义”的成因、特征、帝国主义国家、帝国主义侵略以及如何抵抗帝国主义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梁启超等人的言论更成为其时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在对“帝国主义”有所认识后,中国人将自身所面临的境遇与外来词语相结合,阐发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帝国主义话语体系。特别是在立宪派、革命派的政治论争中,夹杂进了丰富的“帝国主义话语”。在从译介、认识到话语利用的过程中,中国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渐趋多元与复杂。  相似文献   
362.
1946年,平野谦以无产阶级艺术家的战争责任问题为切入点,以臆想出的事实为基础,对左翼文学阵营发起了整体性批判。这一批判应与1934年无产阶级作家联盟解散前后的转向问题,及其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整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关联性考察,据此方可揭示其思想根源。平野谦的左翼批判继承了龟井胜一郎在1930年代中期的基本立场,反对“目的-手段”二元论和文学的“政治主义”。战后初期,这一从思想到路线层面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批判性回顾,旨在否认因战时抵抗而在战后初期占据道德优势的左翼文学阵营对战后日本文学领导权的独占。在此进程中,战争责任问题在平野谦明确的目的论指向下迅速形骸化,并在“政治与文学”论争中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机能。  相似文献   
363.
徐志摩与章士钊关于信念的论争,是五四文学革命中新文学派与《甲寅》派论战的组成部分,是桐城派文学与新文学对立的反映。从思想根源上说,新文学派与章士钊的分歧在于双方社会变革思想的不同。前者属于激进型,后者则是渐进型。章士钊的社会变革思想,虽不无可取之处,但总起来看,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这决定了他必然失败的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