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56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骆一禾和海子被视为一对具有共同诗歌趣味和诗歌追求的诗人,其诗歌主题也多有重合。情爱主题和孤独主题在骆一禾和海子的诗歌书写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但其中体现的诗人的心灵向度却各不相同。在情爱主题上,骆一禾把情爱视为通向世界的桥梁,最终走向了宗教性的"无因之爱";海子则把情爱视为一个封闭的天地,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之爱。在孤独主题上,骆一禾一开始把孤独视为反思的对象,相信人不止拥有一个灵魂;海子则一直沉溺于孤独的体验中,最终走向了石头似的自我封闭。体现在情爱主题和孤独主题上的这些深刻差异反映了两位诗人深层心灵构造的不同纹理,呈现了各自鲜明而难以混同的个性。  相似文献   
42.
研究海子诗歌中的中国形象,包括诗歌文本以及由此引出的有关中国的美学想象,可以发现海子短暂诗人生涯里曾有过“超稳定”与“非稳定”这两条书写与建构中国形象的路径。对于两条路径的阐发,展示了海子从诗歌书写向诗歌行动的艰难突破。联系他的哲学思考来看,这种对于诗歌行动的积极追求,反映了诗人在文本与形象之上不断冲破自身桎梏的自觉尝试,或可借用杜威的理论称其为一种行动诗学。海子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所探索的这条行动诗学之路,一方面彰显出诗人献身于诗歌的理想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则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注脚,同时又为未来的诗歌书写尤其是中国形象建构给予了启示。  相似文献   
43.
老舍个性气质的内核包括乐观、诚实、开朗、自尊、坚韧、谦和、严谨等因素,海子个性气质的底色体现出悲观、单纯、内向、敏感、脆弱、孤傲、散漫等特征.他们个性气质的形成与各自母亲的生命教育、家庭环境、地域文化有密切联系.不同的个性气质导致他们在生活与交友、爱情与婚姻、死亡态度、文学风格、文体选择等方面有迥异的表现.老舍选择小说作为自己创作主阵地,文学风格以悲凉为主色调;海子终生痴迷诗歌创作,文学风格以浪漫著称.  相似文献   
44.
在1980年代的十年间,中国大陆的文学、艺术、电影、政治书写经历了一场河流话语的大爆发,这股“河流热”既记录了1980年代社会、文化、美学,以及政治征候与创伤,更彰显了后毛泽东时代民族理想主义冲动的社会—文化想象。这股“奔向大河“的冲动与书写尤其激励我们去追问与此相关的一连串问题。为了阐明这些问题,笔者提出“水缘诗学”(poetics of navigation)作为一种分析性概念来考察在海子、骆一禾及昌耀的抒情诗中对于民族河流认识学上的建构。与其把河流的景观仅仅视为象征物或待破译的文本,毋宁凸显河景的动态表现,以在窥探其隐藏于对民族河景重绘的史诗冲动。构成这一独特“大河漫游奇景”(excursive scenario)的实质在于运用过度抒情的热望来创造史诗,借由河流的幻想性形象,重绘后毛泽东时代的空间及地缘政治的民族身份。因此,他们所赞美的河与水的疗法以及神话诗性的力量,构成了1980年代的文化乌托邦主义的真正内容与欲求达成的深切焦虑。  相似文献   
45.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教材成为“诗歌典范”,显现了传统、正统且主流的诗歌趣味在历史延续中的强势。这一“诗歌典范”的树立,曲解了诗篇本意,简化甚至扭曲了诗人形象,并无视或舍弃了海子诗歌创作中“异端”和“新创”的东西。这样的“诗歌典范”培养着人们的“诗歌想象”和“诗歌期待”,影响了人们对新兴诗歌现象的创造和认同。这一“诗歌典范”的塑造方式竞能大获成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并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46.
在对人性的的理解上,弗洛依德认为人并非自我同一、自我觉知、自我控制的,而是分裂的、非自觉、非自为的存在.人不仅不是世界的主人,而且也不是自己的主人.海子所受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和对自身、人类和宇宙的思考,对诗歌使命的追问,对终极价值的探寻结合在一起,熔铸成海子远大的诗歌理想.海子诗歌内涵所折射出来的诗歌为后工业文明社会里不断被物质化、欲望化的粗糙灵魂注入了细腻的精神反思.  相似文献   
47.
郑州大学文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龚自强认为:海子饱满的一生是其饱满的情感的产生之场。海子天才的资质使得他在江南乡村、爱情生活和玄想之界得以施展他天才式的丰富恣肆的情感。海子的情感丰富、饱满、充盈,读海子的诗感觉就像饱满的雨在身边、眼前、心里下着,同一种姿态,无声无息,不停不止。海子的死可以从他情感  相似文献   
48.
骆一禾和海子被视为一对志同道合和有着相近的风格特征的诗人,其诗歌主题也多有重合。时间主题和死亡主题在骆一禾和海子的诗歌书写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但在这些主题的具体意含上,两位诗人之间存在深刻的差异、分歧以至对立。在时间主题上,骆一禾信仰新生,讴歌明天;海子则膜拜过去,具有鲜明的原始主、义倾向。在死亡主题上,骆一禾以生命蔑视死亡,并通过牺牲将死亡转化为新生;海子则把死亡视为生命的归宿而倾心于死亡。体现在时间主题和死亡主题上的这种深刻差异反映了两位诗人精神构造乃至精神原型的不同。  相似文献   
49.
爱情诗是海子诗歌的重要构成部分,海子的每一次爱情都以失败而告终,他情感世界是“美好而破碎”的,但他仍然以生命与血泪在歌唱着爱情。他的爱情诗每一首都是自已感情的真实记录,数量众多,感情真挚,质量较高。忽略了海子的爱情诗,将难以呈现一个完整的海子。  相似文献   
50.
现代诗是具有现代性的诗。中国现代诗在历史的嬗变过程中涌现出一些代表人物并取得了骄人的实绩。现代诗反叛冲击传统的审美趣味和诗美理想,体现出一种新的诗学精神。诗的现代嬗变的诗学意义,在于诗艺之变突破了诗歌表现方式的心理圃限;诗意之变凸显了诗歌的智性之美;诗人品格,也由“志士才子”转化为“赤子哲人”。现代诗人品格的形成,是诗学精神的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