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61.
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外交是国家行为,每个国家的外交都带有鲜明的本国文化特色,中国也不例外.周恩来总理是当代中国外交之父.20世纪50年代的"万隆会议"、20世纪70年代的"上海公报"签署两件典型事件生动体现了周恩来总理和而不同、高屋建瓴、举重若轻的外交风格,从总理对这两项重大外交事件的处理,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特色,特别是中华文化中"和"的光辉.  相似文献   
62.
从 2 0世纪 90年代起 ,笔者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 ,深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原 ,从而拈出了“原人”两字来概括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基本品格和核心精神 ,出版了《原人论》一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5月出版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 ,一般认为唯有“道”字才可称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 ,最具统摄意义。在文学批评史方面 ,“原道”思想早在荀子、扬雄的著作中已经略见端倪 ,后经《文心雕龙》开宗明义第一篇《原道》加以阐发和强调之后 ,历代文论家大都将此奉为圭臬 ,影响了文坛千余年。然而 ,“道”究竟是什么 ?历来众说纷纭 ,“各道其所道”。因此 ,关于文学本原的问题并没有加以集中和解决。笔者在《原人论》中指出 ,各家之道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异 ,但都离不开“人”,可谓条条“道”路最终都通向了“人”。中国文论中的“原道” ,归根到底就是“原人” ,它体现在心化、生命化、实用化三个层面上。所谓心化 ,是缘于人之所以为人 ,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有“心” ,有意识 ,有思维 ,有欲求 ,有情感 ,有一颗无比复杂的头脑和无限丰富的精神活动。人在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体验、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中 ,往往把天下之物心化 ,即把客观的世界和主体的精神相融合 ,从而以  相似文献   
63.
吴建民 《河北学刊》2004,24(6):112-114
回顾近百年的古代文论研究,纵向批评史的撰写一直主宰研究局面.这种按文论发展自然顺序来表述文论过程形态的研究,很难从宏观角度对古代文论的本质特性进行提炼概括.因而,横向文论体系的建构及对古代文论本质精神的提炼,愈来愈成为古代文论研究界的当务之急.黄霖教授提出的"原人文学论"及以此论为核心而建构的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当务之急,因为它标志着新世纪古代文论研究由史向论的转向,并且是转向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但是,由于古代文论本身的丰富复杂性,以一种观点来构建它宏大深博的思想体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足和局限,尽管这一观点具有极强的理论涵盖性.  相似文献   
64.
《周易》提出的很多哲学命题如"观物取象"、"情见乎辞"、"言有物有序"、"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言不尽意"、"立象尽意"、"旨远辞文"、"言曲而中"等,在思想原理上与古代文论具有相通一致性,因而,这些命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文论意义。《周易》哲学命题的文论意义主要体现在文学创作论、通变发展论、艺术表现论、审美特征论等方面。  相似文献   
65.
吴建民 《学术论坛》2012,35(3):46-50
"文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重要观点之一,西方及当代文论中没有与之对应的理论。"文势"属于作品的形式范畴,指受作品体制规范制约、在表现内容时所呈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动态感的格局态势。它既受作家感情精神的制约,又与作品体制、语言文字、结构布局、表现技巧、意象组合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文势"具有运动性、包蕴性和多样性特质,对作品内容具有推动和展开作用。"文势"使作品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感、力量感和生命感,能诱发读者展开积极的艺术思维活动,从而产生丰富的审美情趣,这种独特的艺术审美功效为作品内容所无法代替。"文势"作为中国古代独有的文论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因为"即体成势"、"形生势成"也是当代文学的创作规律,今天的各体文学同样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文势"。古代文论中的"文势"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欣赏和分析评价当代作品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66.
60年前,当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新中国成立之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正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孤立。1954年,当周恩来以新中国总理兼外长的身份出现在日内瓦会议上时,世界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和不信任。除了联和几个第三世界国家,新中国几乎没有其他朋友。2008年,中国百年奥运梦圆,世界240多个国家80多位政要齐聚北京与胡锦涛主席共贺盛世。  相似文献   
67.
“物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审美体验方式。“物化”说源于庄子哲学的体道方法论。“物化”使主体超越自我而主客一体不分,主体在物我不分的审美状态中,潜入对象的内部世界,从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透彻把握。主体通过“物化”而彻底把握审美对象,因而,“物化”是作家创作精美作品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8.
实用为本是先秦两汉语言批评理论的核心思想,至魏晋南北朝实用为本论发生了向审美中心论的转化。这种转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注重辞采美;二是强调声律美;三是张扬句式美;四是讲究文字美。导致转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文学形式美的创作潮流、作家对语言美的空前追求、文字学及声律学的研究成果、文论的成熟与理论家的自觉探索及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等。魏晋南北朝以审美为中心的语言批评所涉及的辞采美、声律美、句式美和文字美等仍属于语言的表层美,主要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这种对语言表层美的探索为后人研究语言的深层美打下了坚实基础。魏晋南北朝语言批评的审美中心论是先秦两汉语言批评实用中心论,过渡到唐代之后对语言深层美展开研究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69.
一、极端收益率数学模型1.极端收益率数据的广义Pareto分布拟合定理假设)Xn,是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  相似文献   
70.
在法国的社交界,有一位穿着引人注目的女士——丰特奈太太。每次我遇到她,她都穿着一套黑色套装,上衣镶着白边,头戴一顶黑色镶白边的礼帽。无论在哪里看到她,她总穿这类衣服,有时在脖子上围一条白色短围巾。这与西方的着装习惯有点不同,在西方,女人每天都要换衣服,参加社交活动,出席午餐与晚宴的衣服颜色和款式都不相同。但是,丰特奈太太却与众不同,我们从来没看见她穿过什么别的颜色的衣服。我曾好奇地问一位法国朋友,他神秘地说:“这是她的‘商标’。”也就是说,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她穿的衣服的颜色是千篇一律的黑加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