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62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湖语十五音>是修订<湖声十五音>编撰而成的.本文对<潮语十五音>的音系系统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介绍了<湖语十五音>的体例;其次,通过考察分析<潮语十五音>与现代潮汕方言的不同,拟定其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并根据现代潮汕方言,运用"排除法",考证出<潮语十五音>所反映的音系是汕头方言音系.  相似文献   
82.
归纳了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时声母常出现的问题,并分析了韩国学生学习汉语声母时产生语音偏误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对韩国学生进行汉语声母教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3.
针对杭嘉湖方言的声母系统与英语辅音系统对比,找出两种音系间存在的差异。并分析杭嘉湖方言在英语音素发音过程中的负迁移作用,并为杭嘉湖方言区的学生学好英语辅音发音提供参考对策。  相似文献   
84.
除零声母外,罗山方言共有20个声母,均源于中古36个字母。但与普通话相比,其微母、邪母、疑母为普通话所无;舌尖后音的消失和因此而引起的舌尖前音及舌面前音的重新组合,非母、微母、邪母、泥母、来母及其他各母(包括零声母)的具体归字,都与普通话有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85.
以《中原音韵》知二庄、知三章两分为出发点,讨论明末韵书《元韵谱》古知庄章三组声母的读音分合。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元韵谱》里读为两套声母,其中在古开口字里,知二庄、止摄章组字声母相同,读[t]组,知三章组字(除止摄章组)声母相同,读[t]组;在古合口字里,三组声母已经合为一组,读[t]组。较之《中原音韵》、《元韵谱》知庄章三组声母两分趋势渐弱,合一趋势渐强。  相似文献   
86.
王曦 《船山学刊》2008,(2):166-168
本文运用反切比较法对《性理群书句解》中南宋福建籍注家熊刚大的音注进行研究,发现其音注中有一些不同于当时通语的混注现象,如知端组混注、精庄组混注、非晓母混注、日禅母混注等。这些混泣现象可以在宋代其他福建籍注家的音注中找到相应例证,也可以在明末清初闽方言韵书《戚林八音》和现代闽方言得到应证。结合熊氏的福建籍身世和闽地仕宦经历。我们以为。这些混注现象反映了南宋闽方言声母的特征.是熊氏以方音入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7.
《北齐书》作为唐朝人撰写的有关北朝的史书,其中保留了不少有关北朝时期的语音材料。这些语音材料,反映了北朝后期和隋至初唐时期北方语音方面的一些特点,有声母方面的,也有韵部、声调方面的。有些材料所反映出的语音特点,与颜之推在《音辞篇》中所谈到的北人语音特点一致。其中几条特殊语音材料所反映的语音现象,似乎可以看成是"北杂夷虏"的遗迹。  相似文献   
88.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其由口耳之学向书面文学转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通假字,在通假字借字与本字的语音关系中声母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9.
《青郊杂著》为明代桑绍良所撰写的一部反映河南方言的韵书。李新魁、耿振生两位先生曾有简要介绍评述。主要研究韵书的声母,重点就中古声母的分合情况进行了论述,讨论了一些细节性问题。  相似文献   
90.
语源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是语言中最为稳定、最具抽象概括性、最和原点接近的核心部分.通过对清代民国两代学者的汉语语源研究过程和成果的梳理,阐明如下观点:一、探索汉语语源一直是传统训诂学的主流与核心.二、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创立了古音学和汉字声中含义、因声求义的训诂学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它恢复了汉字的语言学本质意义,即汉字更是一种诉诸听觉的声音符号系统.它最终导致了传统训诂学走向汉语语源学.三、民国学者在前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重倡右文说,初步构拟了一个以古音为纲、以<说文>声母字为基本材料和坐标系、以方言俗语和近素语族为参照系的汉话语源研究的基本逻辑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