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2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有关“开辟创世”和“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故事传说,分为南北两大系统:以中原的女娲、伏羲兄妹故事为代表的北方型神话系统和以珠江流域的盘古兄妹故事为代表的南方型神话系统。本文通过对《述异记》最早记载的“南海中有盘古国”“桂林有盘古祠”的历史分析和实地考察,阐明盘古神话源于华南—珠江流域的“盘古国”,三国时传于吴楚间。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葛洪闻交趾出丹砂而求为广西勾漏令,后止于广东的罗浮山修道、炼丹、著书,在《枕中记·众仙记》中首先把盘古列入道教神谱,奉称“盘古真人”,尊为开天辟地“元始天王”,又称“三皇”、“五帝”“皆其后裔”,便把原秦汉文献所载北方远古神话无开天辟地之神给予填补,加以整合使之衔接,将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构建了中华大地天帝尊神的世系,盘古神话也就随着道教渐渐在北方流传开来。而中原一带有关盘古神话故事表现为再生性和变异性的特征,充满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也正是导源于葛洪把珠江流域原生型的盘古神话加以整合使之道教化的混融性产物。  相似文献   
2.
壮族“歌圩”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棉飞絮是圩期,柳暗花明任所之,男女行歌同入市,看谁慧舌制新词。这是清代广西龙州文人黄敬椿写的一首“风士诗”,它生动地描述了在繁花似锦的春季,壮族男女青年欢唱聚会的情景。《龙州县志》“风俗”条云:“四月间,乡村男女指地为场,赛歌为戏,名曰“歌圩”。这种“歌圩”习俗,自古以来,在壮族聚居的桂西,特别是左、右江一带和红水河流域普遍盛行,它是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里举行的传统唱歌节  相似文献   
3.
所谓“那”文化,即稻作文化.打开亚洲地图我们会看到,在珠江水系流经的地带,分布着许多冠以“那”(或“纳”)字的地名,其中又以桂西的左江、右江和区江沿岸最为密集.这类地名,亦散布于滇南、黔东南以及东南亚的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等相连地域.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那”字地名所分布的上述日域,正是壮侗语族壮泰语文诸族—中国的壮族、布依族、傣族,越南的依族、岱族,老挝的老龙族,泰国的泰族等民族的家园.而“那”牢地名最密集的地区,亦即是自古壮族及其先民西瓯、骆越部族聚居的腹心地带.这种独特的地名景观及其分布格…  相似文献   
4.
包产到户是不是单干?这是农村部分山区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以来,人们关心和议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求得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我们于七月间到德保县那甲公社进行了考察。那甲公社是该县一个中等经济水平的公社,地处土石山区,人多地少,长期以来生产发展缓慢。当地的党组织和广大群众,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虽然作了艰辛的努力,但由于多年来“左”的政策的反复折腾,社员思变无策,思富无力。1979年12月,公社党委根据中  相似文献   
5.
壮族及其先民历来以好歌善唱而著称,群体性的歌圩活动就是集中的表现,歌谣文化尤其丰富多彩。歌仙刘三姐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生活环境和好歌善唱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尊祟人的聪明才智及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求为主体的形象表现,亦就是歌圩文化的形象化的产物,遂而将刘三姐作为歌唱生活的精神偶像,为求得或激发创作灵感而“奉之为式”。而所传的刘三姐其人、其事、其歌,全然就是歌化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歌唱神圣化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6.
在壮族聚居的桂西农村中,现在仍留存着“不落夫家”的婚俗。所谓“不落夫家”,就是在结婚之后,新娘即返回娘家长住,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农忙时,始到夫家短住几天,待到怀孕生育才到夫家安居。这种风俗,在壮语中叫做“倒(口累)”或“呗栏(女米)”。“倒”是返回,“(女米)”是踪迹,“倒(口累)”意即沿踪迹回去;“呗栏(女米)”意即返娘家。如结婚后就不愿再到夫家了,则叫“叮关。”“叮”是堵塞,“关”是丈夫,“叮关”意即避夫或拒夫。“不落夫家”是从粤语“唔(不)落家”移用的称谓。《中华全国风俗志》云:“不落家者,即女子已嫁,不愿归夫家也……不落家之风,亦(广东)顺德为独多。”可见,我国南方的个别汉族地区也残  相似文献   
7.
由张声震研究员主编的三卷本《壮族通史》(以下简称随史》)的出版,是壮族史学研究领域的重大新成果,也是壮学研究走向深化的重要标志。这部巨著,是区内外民族学界的各族学者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值此壮族史学开新篇,是壮学界一件可喜可贺的盛事。说其新之所在,一方面是对过去的几种版本的《壮族简史》/壮族通史》的比较而言。更主要的是,这部帕史》的主编和33位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民族理论为指导,在前人和自身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全面发掘和重新审视研究各种史料,开拓新…  相似文献   
8.
壮族《嘹歌》的文化内涵--壮族"嘹歌"文化研究之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嘹歌》是著名的壮族传统长篇古歌,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厚,是“歌化”生活与“诗性”思维的集中表现,反映了壮族通过唱歌促进“两种生产”的价值观,追求“依歌择配”美好生活的婚姻观,反映厌兵事乱世和思安居乐业的社会观,展现“那文化”形态及其岁时观念,透过《嘹歌》可窥视壮族传统歌谣艺术从《越人歌》到《刘三姐》歌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麽经布洛陀》与壮族观念文化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观念文化系统 ,大都是关于对世界事物的评价标准 ,即按自身的各种需要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在历史的长河中 ,壮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生产方式和生活实践中 ,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性特点的观念文化体系。壮族民间麽教经典《麽经布洛陀》则集壮族观念文化体系之大观 ,其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 :源于物质的世界观 ;物我合一的生命观 ;共存转化的事物观 ;崇拜一神的宗教观 ;管理有序的社会观 ;赏善罚恶的道德观 ;勤勉和睦的家庭观 ;求知探源的爱智观 ;创造进化的历史观 ;两种生产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集多位壮学学者多年研究成果、即将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盘古国与盘古神话》一书,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和在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多学科的理论和视野,采用人类学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考察和综合研究,以华南—珠江流域原住民族活态的盘古文化事象,与古籍记载的“南海中有盘古国”“桂林有盘古祠”相印证,揭开了厚重的历史尘封,展现盘古神话源于“盘古国”的史实,及其经汉族文人加以采录、整合、提升,使之哲理化,纳入古史系统,发展成为中华各民族认同的创世始祖文化过程。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为多元一体构成的生动体现,亦是南方壮侗语民族及其先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