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6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327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86篇
理论方法论   35篇
综合类   1015篇
社会学   74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歌作为劳动人民最直接、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方式之一,其内在的传承机制是它能穿越历史传承至今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当下仍然存活在五河区域的五河民歌的实地考察,及对具有代表性的五河民歌的本体分析,试图找到五河民歌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内在轨迹。  相似文献   
2.
罗曲  高翔 《民族学刊》2019,10(1):88-94, 126-128
在贵州彝区的毕摩文献里,有一部反映孝文化的文本《赛特阿育》,与流传于汉区的董永行孝相关文献有密切关系。从情节内容看,《赛特阿育》是对董永行孝相关文本的彝文翻译改写,将其与董永变文、宝卷中的相关文本加以比较研究发现,《天仙配宝卷》应是《赛特阿育》的文本源。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民众对民族音乐文化逐步接受和喜爱,进而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及魅力.广西壮族民歌作为广西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范围较广.高等院校亦作为当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担负着重要的教育传承责任.因此,广西壮族民歌传承应依托当地高校这一阵地,地方高校亦应为广西壮族民歌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马锦卫  吉伍依作 《民族学刊》2018,9(5):78-83, 123-124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及其文化因其传承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实用性强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彝族漆器工艺与企业发展面临着一些发展的难题:漆器产品成本高、销售难;漆器髹饰原料失真;产品开发创新不够;营销方式落后;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等。对此,政府应高度重视和帮扶彝族漆器工艺与企业发展,成立彝族漆器研究机构,对彝族漆器进行创新与改革,拓展营销手段和方法,建立一批高水平的现化代漆器工厂。  相似文献   
5.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浩如烟海,各具特色。本文通过梳理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并结合笔者声乐专业实际,从藏族民歌的演唱技巧方面入手,分析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中的地位、传承和发展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口头相传的方式,代代延续因此缺少确切的书面记载,很难对其产生的年代进行断代,但是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和有关的文献资料,能判断出其大致发生的年代,便于了解陕北民歌的历史脉络,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8.
湖南民歌门类齐全,其中情歌也独具一格:个性鲜明的本土方言音乐、表达手法的巧妙、衬词的繁复装饰、润腔的纯美、情感的多样性、娱乐和功能性兼备,为民歌的演唱积累了经验并提供了范例。本文就五个方面分析湖南民歌中情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科尔沁蒙古族原生态民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旋律舒缓悠长,结构独具特色,歌词内容哲理性强。蒙古族民歌大都饱含了沧桑、寂寥的艺术之美,蒙古族原生态民歌更是把这种内在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科尔沁原生态民歌这一充满游牧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演唱形式,述说了蒙古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的辉煌文明,用其独特的歌唱方式、独有的歌曲内容,演绎着科尔沁草原上蒙古族繁衍生息的足迹和赞美大自然、祝福天地合一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0.
石一婷  马尚林 《民族学刊》2020,11(5):19-25, 131-132
目前,在凉山彝区,外出务工是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许多家庭通过外出务工脱贫致富。在当地无力承担和消化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外出务工的现象将长期存在,正确认识彝区劳动力转移的合理性非常必要。为此笔者对四川凉山的冕宁、盐源等地彝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村寨通过田野调查方式,了解当地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思路和具体措施。应该建立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支持系统,继续不懈地积极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作。继续加大各级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劳动力转移的市场竞争力。加强法制教育,促进用人机构和彝族群众增强法制意识,依法促进彝族务工者的城市融入。进一步强化乡镇劳务开发工作体系建设,加强跨区域合作,倡导有序输出,规范对劳务经纪人的管理,强化劳务培训质量,提高彝族务工人员素质,保护彝族务工人员的合法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