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27篇
  免费   571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2030篇
劳动科学   127篇
民族学   2609篇
人才学   287篇
人口学   248篇
丛书文集   2779篇
理论方法论   555篇
综合类   6463篇
社会学   982篇
统计学   1040篇
  2023年   186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268篇
  2019年   232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422篇
  2015年   488篇
  2014年   1208篇
  2013年   941篇
  2012年   1325篇
  2011年   1426篇
  2010年   1265篇
  2009年   1263篇
  2008年   1472篇
  2007年   1090篇
  2006年   864篇
  2005年   801篇
  2004年   676篇
  2003年   589篇
  2002年   519篇
  2001年   542篇
  2000年   416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努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和开局时期,持续强化能耗强度控制具有重大意义。面向农业、工业、建筑、运输、服务这五个部门,构建可以评估省级行政区综合能源经济效率水平并能在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比较的能效指数,以分析各省级行政区能源效率的现状及改进空间。评估结果显示:2010—2018年中国的省际能效指数平均提升了约10%,但八大综合经济区的能源效率指数水平极不均衡,大部分省份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效指数均呈现同步增加的趋势。同时,通过对各省级行政区五个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源效率指数进行二元分析,识别出了各部门的重点节能地区。  相似文献   
2.
边疆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是一项富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安排。以1979年至2019年中央层面发布的80份政策文本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政策文本形式与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发现其特征为:边疆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政策的演进具有明显的情境依赖性;援助主体由单向行动转向多元协同,由政府管理趋向社会共同治理;援助方式注重教育、人力资本等智力手段的长期效应;实现从单一的政治义务逻辑到复合的价值理性逻辑的转变。对边疆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政策结构特征的探索,有助于理解该政策体系的内涵、价值及阶段样态变化,为进一步完善边疆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之一,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地区经济组织。本文选取20个地区经济组织为案例,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立足于经济相互依存、地区领导国、地区身份、国内政治和持续时间五个前因条件,探讨世界上不同地区经济组织制度能力差异,彰显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程度。本文结论认为,形成较高程度区域一体化有四条路径,构成效率、信任和动力三种类型。该结论有别于现有理论,核心在于突出了社会世界的复杂性,指出任何单一理论都不构成解释区域一体化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具体来说,经济相互依存为区域一体化提供客观外在需求,地区领导国有助于提升区域一体化效率,地区身份和国内政治塑造成员国信任,促成地区国家合作与一体化。因此,为了提升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应促进形成上述条件的环境,改善区域治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形成了“三角博弈”的关系。塔利班重掌政权对于周边地区的外溢效应日渐显现,“三角博弈”在内部张力和外部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呈现新的特征。在美国等外部力量撤出南亚的背景下,塔利班以独立和自主的姿态参与地缘政治博弈,巴基斯坦的地缘环境得到改善。南亚地缘政治和力量对比由此呈现出动态平衡的局面。塔利班的崛起刺激了南亚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的发展,并使难民问题、毒品问题等进一步外溢到南亚地区,导致地区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安全问题与地缘政治相互作用,使上述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南亚国家进行传统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如今,南亚地区的自主性增强,外部干预减弱。地区国家需要通过合作超越零和博弈,化解安全挑战。  相似文献   
5.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现代化建设相对滞后。在西部大开发中,由于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和发展重化工业,资源依赖型工业发展方式也产生了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背后,与此并行的还有一条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之路,并呈现出生态现代化的取向。为此,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过程之中,西部民族地区需要改善政府直控型环境治理模式,重视社会参与及企业发展方式的生态转型,在均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之上推进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6.
村容整洁""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村的公共环境卫生状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存在差距.我国农村公共环境卫生治理大致经历了"自发性治理模式""干预性治理模式""外包化治理模式"三个阶段."干预性治理模式""外包化治理模式"并不是最优化的治理模式,其自身缺陷使得农村公共环境卫生治理极易出现"张弛无序"现象.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是农村公共环境卫生治理的必然选择.农村公共环境卫生治理自治具有制度依赖性和技术依赖性,应以自治管理制度构建和农村环保技术开发为突破口;自治应注重"量力而为"原则,不能排斥市场行为和社会参与.农村公共环境卫生治理法治体系构造应以制度完善为切入点,改变城乡分治的立法局面,出台与我国法律规定相配套的实施制度,引入人工智能、地理信息和远程监控技术,创新生态环保监管执法方式和格局.农村公共环境卫生治理的德治功能应当通过双向激励性宣教、农村人口结构优化、乡规民约重塑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作为清代前期和中期东北地区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柳条边的设置和完善历经皇太极、顺治与康熙三个时代,在不同时期的设置动机和政策内涵也有显著变化.皇太极时代所设的"边栅",可视为柳条边之雏形,目的在于明确对辽河套的控制、设定游牧界线、划分八旗蒙古与外藩蒙古活动区域;顺治时代因八旗部众大举入关后,盛京地区空虚,为维护留都规制需要限制蒙古东进,遂有大规模修筑完善柳条边西段之举;康熙时代的"扩边"和设置"新边",则是在东北地区政治格局与局势变化后,对蒙古限制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也显示所谓"界"其实是一种单向的、动态的关系.由此可见,"老边"西段和"新边"的设置根本目的在于处理与蒙古的关系,亦即高士奇所说的"插柳结绳,以界蒙古",而不应视为民族隔离、军事警戒线或行政区划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的基层治理直接运行于各民族构成的草根社会,是国家政治贯彻的最后环节,也是民族群众与国家互动过程中最主要、最具有操作性的场域,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中的认同整合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具有突出的基层特色.从实际情形看,认同问题已成为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因而民族地区的基层治理必须高度重视认同整合,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的政治工程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9.
从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所面临的困惑出发,通过对现阶段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国家支持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的研究表明,边疆民族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跳出就经济讲经济的思维局限。只有坚持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疆民族地区长期形成的:经济发展落后,地方财力有限,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滞后,人才缺乏、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缺乏动力支撑的"恶性循环"怪圈,有效破解基层缺乏人才的最大瓶颈,探索走出一条以教育优先发展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扶贫范式是国家治理贫困地区的主要模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扶贫范式是将我国传统扶贫范式进一步转化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只有结合本地区实际发展状况,才能确保现阶段的扶贫范式发挥实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