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6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牵动着世界的神经。在GDP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也困扰着决策者和学术界,关注中国问题的海内外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之进行探讨。作为国际著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和理论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是中国问题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多年来,他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为此,他发表的数百篇中文专栏文章标题大多冠以“中国”一词。他的中国问题研究以理性客观的立场、广阔的国际学术视野、深厚的理论功底、独到精辟的见解而为世人所称道。本次访谈,郑教授就国内学术发展和社会制度建设、城市化等问题阐述的见解,相信会使国人从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2.
治学者大概多有这种体会:或者由于尚不成熟,或者限于表达方式,有些感悟是很难以论文或著作这类形式进行系统表述的,但这些感悟有些又往往非常精彩,被人们誉为“思想的火花”。这种思想的火花虽然不易以论著的形式发表,却能在对话或聊天时得到痛快淋漓的发挥,从而产生一种震憾的力量。因此,我们开办了这一新的栏目——当代学术问题与学者访谈,计划以每期2-3篇的数量,将目前学界前沿中活跃者们的思想火花,以访谈的形式发表出来,作为一份当代学者的思想资料加以保存。出于方便的原因,我们首先聘请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刘景钊博士对哲学界的部分知名学者进行了访谈,每个访谈有一个大致的主题。随后我们将向其它学科拓展,还望学界广大同仁给予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中国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哲学被一分为八。有名无实的一级学科与各自独立的二级学科的不合理划分,使中国现代的哲学学科体制呈现出一种奇怪的格局,本来都是在研究哲学问题,但是彼此之间却壁垒高筑、以邻为壑、互不理睬,长此以往,哲学如何承担文明的基础、文化的核心重任?哲学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学科壁垒的痛楚,“打通中西马”的呼声日益强烈。人心思合,但出路何在?这是我们此次访谈所关心的问题。赵敦华教授在西方哲学、中西比较哲学等领域造诣很高,有丰富的论著出版发表,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相当的研究。近年来,他高度关注中国哲学走向问题的反思,先后发表了“‘大哲学’视野中的现代中国的哲学”、“哲学的‘进化论转向’”、“西方哲学的出路:终结还是转变?”、“研究马克思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正本清源’方案”、“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的十个误解”、“中国古代的价值律和政治哲学”、“中西形而上学同源分流论”等重要论文,他提出的“大哲学”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他的“正本清源”、“推本溯源”和“返本开新”的构想为打破“中西马”隔阂提供了值得重视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随着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框架的形成,西方哲学的话语系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国内哲学界对西方这套建立在语言分析基础上的话语系统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隔膜。进入新世纪,中国学术走向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走向国际化首先要了解国际学术的前沿,掌握当今西方哲学的话语系统。同时,走向国际化不仅在于学者自身的努力,而且在于掌握国家资源的相关部门为学者创造条件和环境。把握国际学术前沿与中国学术走向国际化是摆在哲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我们的访谈自然应当关注这样的问题。蔡曙山教授是一位在逻辑学、语言哲学、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中具有开拓精神的学者,他的“命题的语用逻辑”、“量化的语用逻辑”、“模态的语用逻辑”、“语用力量的形式系统及其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心智科学的若干重要领域探析”、“论数字化”、“多学科的认知科学研究”、“认知科学背景下的语用逻辑”等论文为走向世界学术前沿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他的《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一书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近年来,他还在“代表性学术成果作为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评价标准的意义”、“遵循国际学术规范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前提”、“我国社会科学评价的若干要素”、“我国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科学评价”等论文中就中国学术国际化问题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人文,曾被视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长期以来,彼此隔膜,而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这些领域对于打破科学与人文的界限,在两极之间架构起联系的桥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事这些领域的研究也会面临很多争议和误解,而认真的科学探索往往是在解决争议和消除误解的过程中前进的。刘兵教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科学编史学和科学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专家,但他涉猎的领域却远远超出了这一学科范围,从超导物理史到社会建构论,从艺术到科学,从性别研究到公众理解科学,从科学教育到生态环境哲学,都在他的研究视野之内,既有基础理论性的探索,也有应用实践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的《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新人文主义的桥梁——解读萨顿〈科学的生命〉》、《性别视角中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敬畏自然》、《科学与艺术》、《南腔北调——科学与文化之关系的对话》等著作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去年出版的《相似论》一书,是张光鉴先生等学者多年研究相似性问题的心血结晶。张先生从1980年首次发表《论相似性在科学、技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的论文起,10多年来,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都投注到了相似理论的探索之中,先后发表了数十篇关于相似性研究的论文,  相似文献   
7.
导语:在当代中国,无论从事哪一种哲学研究,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即中国的哲学如何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然会涉及到另一个更为具体的问题:如何处理现代西方哲学与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如今当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换、建立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成为当代马哲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之时,认真研究马哲同现代西哲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心象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象”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概括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应当了解心理学界对这一过程的各种观点,正确认识心象活动在人们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建立在心象操作基础之上的思维活动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但是影响变革进程的阻力依然存在,这些阻力有来自观念的、思维方式的、体制的等等,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如何使人真正成其为人?这是一个严肃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重大的人学研究课题,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值得我们认真面对和思考。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学研究领域中的代表性人物,韩庆祥教授和其他学者一起开创了人学研究的新领域,首创“能力本位论”,“社会层级结构理论”,“公正为基、三维制衡理论”等,为解决如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如何培育公民社会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当代人类发展的深层问题与人学回应》、《能力本位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发展与代价》、《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能力本位》、《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反响与实践意义的原创性成果,为我国人学理论做了大量建设性工作,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决策层的关注。他提出的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在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中得到充分印证,因此成为我国学术界“实践解读派”的一个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10.
刘景钊 《东岳论丛》2013,34(4):83-87
"自由的学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哲学重要功能的比喻。创建一所跨学科、重问题、共话语和自觉沟通与配置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资源的"自由的学校"是当代中国哲学应对挑战走向创新的战略性选择。作为"自由的学校",当代中国哲学应当是一种启发性哲学、交往性哲学、对话性哲学、理论性哲学,它的作用在于鼓励不同领域的思想者、行动者参与对话,并在对话中发出自己有创见的声音,通过对话扩大和促成交流、创造和共识。在某种意义上说,建构"自由的学校"也就是建构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