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世纪至19世纪末期的陆上茶叶之路,从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区延伸到莫斯科,全程超过4.5万里.陆上茶叶之路以恰克图为中心,中俄商人"彼以皮来,我以茶往".19世纪中叶以前,这条贯通欧亚的陆上茶叶之路的贸易一直由山西商人主导.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以武力推动对华商务扩张,外商在华享尽各种特权,华商在与外商竞争中纷纷败北,执塞外贸易之牛耳的山西商人也不得不退出对俄茶叶贸易,茶叶之路为以沙皇政府为后盾的俄商垄断.  相似文献   
2.
在厦门大学迎来校庆85周年时,厦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也已创刊80周年。厦大僻居海隅,能以“南方之强”傲立于中国重点大学之林,文科之水平,近年来稳居国内大学的前列,直令人有纵然巷深,酒香依然袭人之感。大学学报,应是大学品牌和水准的体现。近几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厦大学报编辑部能励精图治,稳扎稳打,在追求学术品位中凸显厦大特色,使学报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影响力有所提升。虽然少振聋发聩之语,但体现功力和学识的佳作时有所现,未必海内争睹,却为方家赏识。近年来转载率引用率年年直逼全国学报最佳,不负厦大南强门面。本人近年…  相似文献   
3.
略论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二战以后 ,东南亚华人的国家认同 ,逐渐从认同中国转为认同于当地 ;其族群认同也从认同于中华民族转为认同于华人族群。各国华人的族群规模、经济实力、凝聚力 ,以及当地国政府的华人政策的不同 ,其华人族群认同的发展过程和走势也各不相同。但总体趋势是融合于当地社会 ,或作为族群之一构成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 ,或是同化于当地主体族群。他们作为东南亚人 ,在今后很长时间中仍将保持强弱不等的华人族群认同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其国内族群文化观对国际政治格局的解读 ,体现出其“文化一元”论在国内族群文化观和国际文明观上的统一。亨廷顿的族群文化观源于美国族群理论中的“盎格鲁 -撒克逊优秀”论 ,在美国国内 ,他主张用以盎格鲁 -撒克逊族群文化为代表的“美国核心文化”同化其他移民族群的文化 ;在国际上 ,他强调不同族群文化的难以调和性 ,并在理论上将其“美国核心文化”论演绎为“西方核心文化”论 ,为美国的国际战略确定了根据文明差异划分敌友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南亚华人政治认同当地化并先后加入当地国籍以后 ,其社会地位日渐改善。然而 ,从法律上成为东南亚各国的公民到实际上行使部分或完整的政治权利 ,东南亚华人的政治地位提升 ,经历错综复杂的过程。大体而言 ,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的华人华裔政治权利已和东南亚原住民相当 ,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地位不断改善 ,仍有希望提升 ,印尼、印度支那、缅甸华人的政治地位较弱 ,但近年来已有改善。东南亚与中国关系的发展、世界华商网络的发展、台湾对东南亚的大规模投资和中国经济的崛起等因素都有助于东南亚华人社会地位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吸引侨生到台升学,是台湾国民党当局侨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拟就台湾当局吸引侨生到台升学的背景、措施与特点作一初步探索。一、吸引侨生到台升学的背景国民党当局被驱逐到台湾以后,争取海外华侨华人的支持成为台湾当局的“基本国策”。台湾当局的侨务工作包含“维护侨民利益、辅导华侨经济及发展华侨教育”三个重要环节,“而发展华侨教育是中心环节”。国民党政府的“宪法”第167条规定:“国家对于侨居国外国民之教育事业成绩优良者应予奖励及补助。”台湾当局将华侨教育分为台湾与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来的中国海外移民:以福州移民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国土 《世界民族》2006,23(3):38-46
近百年来,华侨、海外华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化的主要推力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人社会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以东南亚为中心的传统华侨社会的转型,华侨落地生根,归化于当地,成为当地多元民族之一的华族;①二是中国人再次掀起大规模的国际移民潮,这些新移民②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尤其集中于发达国家,改变了中国人以东南亚为传统移民目的地的布局,为传统的海外华人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中国与海外华人的关系发生了新变化。本文讨论近30年来中国国际移民的动机、规模及中国政府对国际移民的政策。一、中国国际移民潮产生的原因近30年…  相似文献   
8.
二战以后,东南亚各地相继发生各种族群冲突和排华事件。引发排华的最主要原因,是华人与土著民的经济地位差距。不同的宗教文化习俗、共产主义运动和东南亚与中国的关系,也对族群关系发生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些引发族群冲突的因素日益消融,华族与当地土著社会的关系逐渐改善,东南亚族群关系基本上呈和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1970年代以来的中国新移民,是国际移民潮的组成部分。中国新移民主要由留学人员、非熟练劳动力、商务移民、劳务人员和非法移民组成。迄2008年,其数量达1000万以上。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潮,极大地改变了华侨华人的数量和分布,全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增至4500万以上,北美、欧洲、大洋洲成为中国新移民的目的地。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新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20年来,对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估算相距甚大,导致对世界华侨华人数量估算的分歧.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参照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的因素,并充分考虑新移民对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影响,可以估算,东南亚华人华侨总数约3348.6万,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6%,约占全球4543万华侨华人的73.5%.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东南亚的中国移民及其眷属至少在250万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