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宋明时期儒学书院与佛教寺院的"阵地争夺战",其实质是传统儒学与佛教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激烈冲突的一种外在表现.在"佛老之营遍天下"的不利局面中,朱熹率门下弟子,以各地书院为阵地,全面开展了重新诠释和再造儒学经典的运动,他们创造性地将书院的"旗帜"插到各地的佛教寺院中,将佛教的圣殿和讲堂演变成为传播儒学的杏坛.为了回应争消弥这种冲突,佛教学者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这就继儒学的"援佛入儒"之后出现了佛学理论的"援儒入佛".儒佛两家的这种理论上的互"援",就为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学,和代表外来文化的佛教从相互冲突、排击而最终走向相互吸收,促进各自的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  相似文献   
2.
宋元时期的漳州刻书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其中所涉人和事大多与朱熹学派有关,二是以个人之力刻书最多的就是大儒朱熹。由此可知,朱熹任漳州知府时间虽然不长,但对漳州地区的图书出版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3.
宋明以降,建本图书广泛传播至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西欧各国,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我国宋以来古籍图书的重要生产基地,以建阳为代表的福建刻书业,可称为“海上书籍之路”的重要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4.
闽学人物对建刻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虽为人们所关注,但尚缺乏比较深刻的认识。一些分析建刻发展原因的文章,不外从因唐末五季战乱而经济重心南移,建阳所处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这等方面来阐述,而对建刻发展的文化基础和背景还处于点到为止的状态,未作展开论述。本文拟通过对一些历史事实的分析,就闽学者对建刻发展的影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元麻沙刘氏南涧书堂刻本《书集传》,现存于日本内阁文库。该书卷首,有朱熹写给门人蔡沈的四通手书,称为"文公亲帖"。一直以来,罕为学界所知。从文献的角度看,此"亲帖"乃朱子手书,其内容比所有传世版本都更准确。将此四通书信内容,对照四部丛刊本或朱子全书本,文字有不少优胜之处,因而也就更具校勘价值;从书法的角度看,此帖的重新发现,为朱熹传世的手书遗墨增添了新的品种。  相似文献   
6.
李侗著作的版本,大致可分为《延平答问》版本、《李延平先生文集》版本和拾遗三个系统。基于《延平答问》的宋刻本、明刻本、清刻本和朝鲜、日本刻本,以及《延平文集》的版本,以及后人所编拾遗部分,通过前人的著录、史志以及罕见的李氏家谱的珍贵史料,进行了详尽的考证。  相似文献   
7.
8.
在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理想中,蕴藏着通过推行教育来传播儒家荣辱观的思想;孟子则分别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改善道德教育两个致思向度上加以引中和发挥.与荣辱观教育关系比较密切的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孔子所说的"内省".羞恶之心的"义之端",往往容易被外界的物欲所"汩没";而内省或省察,则是对这种被物欲所汩没的一种警醒和提防.在道德教育阶段论中,儒家学者主张荣辱观的教育应从幼儿开始,并贯彻人的终生.南宋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则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均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9.
现存最早有关杨时著作的"原始目录",见载于吕本中和胡安国的两篇《杨龟山先生行状》中。通过对此所录和所遗的考察,厘清杨时著作在宋代的流传、明清时期《龟山集》的刊刻与传播、杨时著作的存佚及其版本源流等基本史实,以此弥补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短缺。  相似文献   
10.
从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游酢、杨时立雪程门故事的发生,到"程门立雪"这一成语的最终形成,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文献来源来说,既有记录这一史实的若干史籍,也有将此作为典故入诗的宋明时期的一批诗人,还有对这一成语的形成和普及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通俗类书。文章对这个故事的最早出处,最早出现这个成语的典籍及其历史演变作了具体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