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2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要想在21世纪崛起,首先就要实现科技振兴。"科技立国"是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尽管中国和日本两国基本国情不同,日本科技立国与中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背景也有很大差异,但是,日本的一些做法对我国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的。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科教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基本命题主要有三个: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这三位一体基本命题的落脚点。学习邓小平的科教理论,关键在于理解邓小平科教理论的基本命题。  相似文献   
3.
科学(认识自然)、技术(改造自然)是实践的两种基本形式。科学技术作为实践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科技异化”释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异化本身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异化”与“对象化”、“外化”、“物化”是有区别的。“科技异化”概念,是对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引申和发展,科技异化是与“科技代价”、“科技负面效应”、“科技价值两重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5.
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现在教育上的贯彻与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內在要求与客观需要。对人才培养理念、教育环境与模式、素质形成机制与体系等教育领域各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方向和创新要求,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亟待探索与实践的创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做好演示性实验不仅是提高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为此,必须认真钻研,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规范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素质;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设计实验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论科技的人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技人化主要是指科技的人文化、人性化、人道化,科技化的目的是克服科技的无人与无视人的状态,把科技完全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始终围绕人的个性自由、现实生存、未来发展进行,使科技复归于人的生活世界,并真正成为人的科技。  相似文献   
8.
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 ,在这里主要是指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的 ,当代人们迫切关心的、争论不休的、亟待解决的科技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的总称。一般说来 ,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科技发展前沿问题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科技发展前沿问题的多因性和复杂性 ;科技发展前沿问题的持久性和变异性。从哲学角度讲 ,解决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应确立下列方法论原则 :“关键在人”的主体性原则 ;“以人为本”的人本性原则 ;“横向关系角度”的整体性原则 ;“纵向关系角度”的持续性原则 ;“着眼于未来”的前瞻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科技人化主要是指科技的人文化、人性化、人道化,从而克服科技的无人与无视人的状态,把科技完全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始终围绕人的个性自由、现实生存、未来发展进行,使科技复归于人的生活世界,并真正成为人的科技。科技之所以能够人化,是科技的本性使然,即科学技术的生活基础、科学技术的人性根基、科学技术的实践本质。  相似文献   
10.
一、建国前党内监察制度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时,就十分重视纪律建设,强调党内纪律和党内监督,并成立了专门机构。随着斗争的发展,以及党的成长壮大,党内监察制度日臻完善。 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中央监察委员会,标志着党内监察制度正式产生,这个委员会有7名委员,3名候补委员,共10人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