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看不见的人》中黑人的自我异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看不见的人》中,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表现了黑人在寻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异化现象,表达了对因双重身份(既是美国人又是黑人)而产生异化感的黑人的同情。本文探讨了《看不见的人》中人物的异化感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及黑人自我认识、自我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姜志强  李美芹 《兰州学刊》2007,(12):203-205
文章通过讨论生态型高校的内涵,探讨了高校目前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高校管理模式向生态型管理模式转变的方法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行人化管理,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生态的良性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3.
拉尔夫·埃利森与托妮·莫利森分别是20世纪美国黑人文坛后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以休斯等一批年轻的诗人和小说家为代表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埃利森作为第二次高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不朽之作《看不见的人》(1952)探索了个人在荒谬的宇宙环境里处境问题并探  相似文献   
4.
哈代是个自然主义者。他花费大量的时间思考:自然如何为一个人施工,又如何破坏一个人的成果。他笔下的男男女女,那些事业成功,内心快乐的人物往往都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他的小说启示我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内心的和谐是个人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这个名字是一个与战争和勇敢、爱情和暴力、美和死相连的名字.他不但以实际行动树立了自己在公众面前的"爸爸"形象,还以其独树一帜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着优雅风度的"硬汉"形象.  相似文献   
6.
莫利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所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在《所罗门之歌》中,只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获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因而取得内心的和谐,人类才能在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轨道,促进个人与种族的发展,进而实现人类灵魂的整体飞跃。  相似文献   
7.
托妮.莫里森的作品《最蓝的眼睛》,讲述了一群处于本国"内部殖民"境况下黑皮肤白面具者的遭遇,从文学的角度探讨了黑人在殖民状态下所感受到的心灵的挣扎与痛楚。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主张,即在"内部殖民"的境况下,美国黑人不应迷失在白人主流文化中不能自拔,而应通过自尊、自重、自信、自强与自我反思传承黑色文化底蕴、重塑民族形象和建构民族身份。  相似文献   
8.
黑人女作家托妮·莫利森在其作品中表现了黑人精神生态困境及其成因,并为非裔美国人摆脱精神危机、寻找精神家园提供了精神通道,即重新继承黑人文化遗产、唤醒黑人民族文化意识、促成非裔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走出历史阴影并创造未来、参与交流与融合并通过超越强加给他们的名字重塑自我身份.这个历程也是打破黑白、男女、个体和群体、南北、城乡之间二元对立界限、学会包容异己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李美芹 《天府新论》2006,(5):142-146
王熙凤和斯佳丽分别是《红楼梦》和《飘》中两位个性遭遇非常相似的女性人物,二者具有同样觉醒的女性意识,同样传统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才干,但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与时代特征导致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美国南方的贵族小姐斯佳丽生逢其时,成为在旧废墟上建立新生活的女英雄和新旧社会交替中适应北方工业文明潮流的弄潮儿,而中国南方的贵族少妇却因生逢末世,虽妄图补天却无力回天,成为将倾大厦的末世补天者和殉葬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