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所谓的近代儒学的衰落,是理学的衰落。儒学复兴的条件是新的思想文化资源,途径是回归、开发原典。在近代中国,构成人之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在发生着变化,儒学必须适应这个变化。儒学的当代复兴与"西学的充分中国化"的关系很值得思考。因此,学习西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西学充分中国化"的途径,将是儒学复兴的根本任务之一。儒学复兴需要资源———充分中国化的西学。儒学复兴的途径还应该是"回归原典"。"回归"就是透过对这些原典的新诠释,重新理解历史与现实之交会的当下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2.
3.
本文根据上海市公安局统计的1985年末上海市区和郊县的按龄人口、1982年上海市人口普查1983年和1984年上海市育龄妇女的按龄生育率等数据,通过时间最优控制方法及改善人口总数、老龄系数与负担系数三者峰值的优化方法,来分析上海市人口系统的特性和人口演化的特点,并考虑到全国人口发展和控制的要求,探讨近期上海市较为可行和合理的生育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庞大,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其逻辑的起点是宗法等级中的血缘情爱——“孝”“弟”;逻辑的展开是推己及人的“爱人”;逻辑的准则是既能彰显血缘情爱,又能照应宗法等级的“礼”;逻辑的最终结果是通过对“己”的体知和修练,达到知天命、耳顺、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完美境界。孔子的仁学,摆脱了西周以来的宗教神学观念,把主体之道德修养的责任全部落实到了能动的主体自身,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天人之论真能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危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庆中 《河北学刊》2004,24(5):93-98
殷周之际 ,周公“损益”殷商宗教 ,纳“德”于宗教信仰系统之中 ,作为天人沟通的根据 ,形成了“天人德合”的天命观。春秋时期 ,由于社会转型的外缘助力 ,西周天命论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 ,构成天命论的诸多要素 ,特别是天、人等要素遂逐渐发生分化 ,并得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 ,老子与孔子反思夏、商、周三代宗教及春秋时期的政治现实 ,借助于西周天命论分化带来的丰富文化资源 ,扬弃“天人德合”的思维模式 ,分别建构了“推天道明人道”和“推人道达天命”的哲学体系。《易传》综合二家之说 ,围绕人与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人与社会合理存在的可能性问题 ,建构了颇具特色的天人之学 ,奠定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所以 ,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问题主要是用来解决伦常名教的形上基础、人之为人的根据以及终极关怀等安身立命问题的 ,而不是用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等问题的。中国古代哲人几乎从不用知识论的进路考量天人及二者之间的距离 ,而是靠修养、直觉、(准宗教性的 )情感体验来感受天人之间的默契。由于是一种默契 ,也就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因此 ,理解的空间也就相当大 ,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6.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于1984年夏进行了上海市人口迁移抽样调查,我们在数据整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地区人口迁移预测数学模型问题。 一、对模型的功能和应用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各地虽然对本地区的人口迁移作过一些初步预测,但至今仍限于预测未来迁移人口的总量,未能预报未来迁移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显然,这样的迁移预测是远远满足不了那些人口迁移数量比较大的地区对人口预测的要求的。因为在那些地区,未来迁移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不仅会影响该地区未来的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发生较大变化,而且还会影响该地区未来总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在那些地区如果排除了迁移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预测和控制,那么所作出的未来人口发展最优规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中,"追孝"、"不朽"、与"继后"等观念,具有鲜明的生命本体意识。从时间的维度说,它落实了人们对生命本源的追寻;从逻辑的结构看,它解决了个体生命存在的根据与个体生命的本质等问题。由于在这些观念中始终隐含着"生命的永恒"这一话题,所以其宗教性色彩又非常浓烈。  相似文献   
8.
7月21日,中国哲学界的盛会——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中国哲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联合主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李铁映同志担任大会名誉主席,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前院长方克立教授为大会主席。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教授和国际中国哲学会创会会长、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在大会上作主题讲演。93岁高龄的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莅临大会并发言。来…  相似文献   
9.
论《周易》宇宙观的生成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宇宙观的核心范畴是阴阳,阴阳之间的相互运作产生宇宙万物。用《系辞传》的话说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么,这一生成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我们认为,它大致经历了四种存在形式,即交、感、化、革。1.交《周易》首《乾*坤》二卦,《象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能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资始”是资乾以为始,表明乾还不是始;“资生”是资坤以为生、表明坤还不是生。《易纬·乾凿度》云:“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独阴不成,孤阳不生,“阴阳相合,而生成之道存…  相似文献   
10.
易、龙、日神崇拜及其它杨庆中《周易》是一部产生于殷周之际的筮占之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如果我们揭开它上面的层层面纱,便不难发现其中所包含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拟从诠释“易”字的本来意义入手,对《周易》与上古宗教信仰、上古天文学等等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