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5篇
综合类   18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录诗文的人,都会显出自己鉴别取去的眼光.作为一位选家,金圣叹从 深广繁富的典籍之中选出"六才子书",并成为天下妙文,这实际上已面临着文学作品如 何经典化的问题.金圣叹对"六才子书"的解读方式显然是一种形式化的解读.他以文学的 准则,通过形式化的解读,将"六才子书"与经史隔离开来,从而确立了自己独立的美学品格,建立了与儒家经典不同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诗味”诠释樊宝英,邓新华中国诗学是一门范畴诗学,许多范畴具有较强的诗意性。诗理的呈示不是重论辩逻辑,通过形而上的实证分析来求得,而是重领悟直观,通过形而下的象示会实现。在其表述形式上,往往通过清同简要、点到即止的冥会方式去激发读者,妙悟诗理。中国诗...  相似文献   
3.
读者意识的斡旋──从新潮到新写实樊宝英,李洪先曾执牛耳于文坛的新潮小说终于带着自己的遗憾式微了,而代之以起的是具有较大平民意识和轰动效应的新写实潮流.从新潮到新写实这种文学的转换和跳跃,无不给人一种新的沉思和感悟.面对此种文学现象,许多智者往往从作者...  相似文献   
4.
“‘美’‘好’是真实”①,这是茅盾批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倾向的理论基础。茅盾认为,“真实”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文艺亦以求真为唯一目的”。从古到今,凡是伟大的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文学作品,“真实”是其首备的条件。现实主义的小说要“件件合情合理”。他赞赏伊本纳...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樊宝英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学者尧斯和伊瑟尔创立的接受美学,主张从读者的视野来研究文学,给西方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在不到20年时间里,东进西渐,迅速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美学大潮。在面对涌进中国大门的西方当代接受美学,对它进行...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论“入出”说的审美接受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出”说是中国诗论对审美接受活动的一种独特概括。所谓“入”就是读者设身处地进入诗作之中,再现其境,体验其情,深观其意,其审美机制在于求同。具体表现为:“瞻言见貌”、“披文入情”、“得意忘言”。所谓“出”就是读者在体验诗作的基础上,还应保持自己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读者通过想象,结合自己的“审美期待视野”,从而对诗作作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其审美机制在于见异。具体表现为:“熟读玩味”、“想象自得”。“入出”说揭示了阅读和接受活动的审美规律,透视着中国诗论的接受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作为一种诗化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使中国古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那就是对“空灵”美的极力追求。就创作对象而言,中国古典艺术讲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就创作主体而言,中国古典艺术要求曲达隐写,含蓄蕴藉;就创作境界而言,中国古典艺术要求与道合一,与气同化。本文正是从“天人合一”的文化视角,探讨了中国艺术着意虚无、崇尚空灵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8.
樊宝英 《江汉论坛》2006,4(3):75-77
传统的“文以载道”文学观使我们的文学研究不注重文学形式研究,或者说“形式”在文学研究中并未被看作独立的对象,“超越形式直奔主题”成了我们文学研究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将文学首先看作思想的载体而不是文学本身,于是,文学理论批评的错位及其危机也就在所难免。本期特邀几位学者分别就文学的文本、叙事、文体、语言和形式批评进行阐发或个案研究,尝试并倡导“通过形式阐发意义”的文学研究新方法,以期引起学界注意。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当代大学生不仅仅要拥有深厚而扎实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要拥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较高的创新能力,从而成为一种复合型人才。这一点不仅构成了高等教育界的共识,也构成了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就目前而言,人们尽管采用的方法与途径不一,但我们深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以经典文本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强化大学生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来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感到庆幸的是,“经典文本教学与本科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C05081)此课题已被列为省级教学改革项目。为了更好地深化教学改革和保证该项…  相似文献   
10.
樊宝英 《江汉论坛》2003,(9):100-102
本文立足于现代性的视野,探讨了袁可嘉有关新诗现代化的理论主张及其价值。面对40年代中国新诗的“感伤”困境,袁可嘉从新诗创作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和“新诗戏剧化”的拯救方案,这无疑对当时的诗坛具有纠偏化弊的作用。同时,作者还从文化的角度,对新诗的现代性问题予以深刻的反思,从而坚持了文学的本身价值和独立传统。这种对审美现代性的执着追求,无论对当今主流意识形态给予文学的压抑,还是大众文化给予文学的冲击,都具有某种反抗和颠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