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论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指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立足国情,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坚持创新;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深入学习、领会这三大基本原则及其精神,对于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浙江中部地区实证调查所得数据,定量分析了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客观因素,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特别分析了社会地位、政治心理和政治参与之间的多重因果路径。分析发现:政治心理因素对公民政治参与具有重要影响,性别、收入、是否受高等教育对参与公共事务具有重要影响,户口对参与投票有重要影响,职业分层对参与竞选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地位对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参与投票和参与竞选具有负向直接效应,又通过政治效能和政治关心习惯的中介效应对政治参与行为产生正向间接效应,且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相互遮盖,使社会地位对政治参与的总效应不再具有统计解释力;政治民主知识对政治参与不存在直接效应,而是通过政治效能和政治习惯的中介作用对政治参与行为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现代职业教育中,教师不仅是人类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学生智力的开发者;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教会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及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民就某一话题自发或有组织地在网络空间集中表达诉求,并产生一定现实影响的集群事件。以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半结构访谈基础上,结合网络调查和线下的问卷调查分两批次采集数据,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高校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参与动机由社会正义、自我表现、自我放纵、跟风好玩四个维度构成。基于“四因素”模型结构,提出针对不同的参与动机和特点开展对高校学生网络事件参与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5.
契约内源于人的实践本性,内涵着功利性原则,自由平等、理性以及诚实守诺的精神.契约的精神和原则能有效地化解利益冲突,维持政治、经济秩序,促进人际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要使契约精神由理论走向现实,必须建设富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契约文化,使之内化为人民日常交往的价值原则和践行的合理化依据;外化为制度设计的理念,建构以契约为中轴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体现社会契约自由、理性、协商理念的宪政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6.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政治生活领域公民身份及其权利义务的主观反映,其特性随着个体与共同体关系变迁而变迁:希腊城邦富有参与精神和公共责任意识,但缺乏独立自由观念;古罗马帝国消极服从、追求和平与稳定,但缺乏参与意识和公共美德;现代民族国家富有独立自主、自由、平等和权利意识,但沉迷于个人自由和疏于参与;全球化时代全球公民意识萌芽和发展,但目前依然以民族国家公民意识为主导意识.不同历史阶段公民意识所呈现出的变化和差异是公民身份制度变迁的主观体现,取决于人类物质生产水平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是人类主体性发展的历史体现.  相似文献   
7.
章秀英 《阴山学刊》2004,17(6):61-65
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作为方法论考查全球化及其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能更进一步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国家加入全球化并不是意味着资本主义化,而是顺应历史的潮流,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胜利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论公民意识对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意识是一种主人意识,也是一种主体意识.公民意识滥觞于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国家,但这种公民意识是不发展、不充分、不完备的,具有狭隘性和局限性,甚至模糊性.整个人类封建社会没有出现过公民现象,有的只是臣民.近现代随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和公民意识得以生成.依据列宁"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的思想,公民意识对构建民主政治制度,推进民主政治与法治政治的有机结合以及促进公民的政治参与,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封建社会持续时间较长以及特殊的政治文化传统等原因,要想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必须大力培植和强化全体公民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9.
作为政治哲学范畴的公民不服从形成于晚近时期,但作为人追求正义的实践本性萌发于古代,并随着人类实践和主体性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地丰富和拓展.公民不服从作为一种"违反法律的行为",其正当性主要源自"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观念.公民不服从适用于具有现代社群正义感公民组成的民主、法治社会,且社会效果有利于社会正义与和谐时,方能起到建设性功效.  相似文献   
10.
论政府绩效管理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秀英 《社科纵横》2005,20(3):42-43
政府实施绩效管理对我国社会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发展电子政务,推进社会向工业化、信息化的转型;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助于社会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促进我国向开放社会的转型;有助于提高公民的参与度和政务的透明度,实行向民主、法治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