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府利益"和"公众利益"都是客观存在,二者具有不同特征,不能混同."政府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有两个层面;人民政权建立后,这一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统治与被统治的矛盾解决了,但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还存在着.当前我国"政府利益"与"公众利益"协调发展的深层障碍,是一些人的"个人私利"夹带在"政府利益"之中侵占"公众利益".过滤和清除官员在利益问题上的体制性夹带,是当前"政府利益"与"公众利益"协调发展的基本防线.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被作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和生产的矛盾提升为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始终的“根本矛盾”,并探讨了社会“根本矛盾”、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社会“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在中国现阶段实现了历史性会合,而且这种会合是社会...  相似文献   
3.
论需要范畴在哲学中的确立赵科天在中国古近代哲学史上,自《周易》中有了需要这个意思后,①人们对其认识和探讨的历史长达3000年之久。在西方古近代哲学史上,自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需要概念之后,人们对其认识和探讨的历史也有2500多年。纵观中西方古近代...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人与万物的对立统一为前提,用唯物辨证法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考察分析,确立了需要概念的三层涵义,即需要既是人的生存状态,又是一种矛盾状态,还是一种交换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矛盾系统结构层次和范畴体系的研究,倾向于将其分为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具体矛盾的"三分法".这种分法缺少一个层面,即"社会根本矛盾"这个最基本的层面."社会根本矛盾"范畴确立后,人类社会矛盾系统和范畴体系就被分为四个层面、四大范畴.作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和生产的矛盾也就上升到了"社会根本矛盾"的地位,这样更有利于理解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需要”概念的重新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需要”范畴极为重要,它是一个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范畴,更是一个哲学范畴。在忽视主体性的旧教科书体系中,“需要”范畴被漠视,现在必须着力予以探讨。本文对各学科的“需要”范畴界定作了评论,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认为:需要首先是人的生存状态。人最可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生命只有通过劳动获得物质生存条件和精神生存条件得到肯定。人的生命的基础就奠定在这种取得和消耗物质资料的过程之中。这一过程就是人的需要之所在。其次,需要也是人的一种矛盾状态。需要是人的机体内生的方面与死的方面的矛盾状态;是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与其对象的矛盾状态;是人获得满足同时又激发不满足的矛盾状态。第三,需要又是一种物质变换状态。需要是人向对象世界的索取,同时又是自己作为对象的付出。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是一种典型的支付。  相似文献   
7.
执政意识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针对我们党面临的客观实际,及时提出;“我们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学习纲要》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47页)。由于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是一个新的命题,理论界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观察问题,提出“执政意识,是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意识,是共产党人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对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实施领导的自觉观念,”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有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即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意识——这是坚持党的执政地位的思想前提;党对无产阶级专政领导权的意识——这是执政意识的首要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这是执政意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形态虽然没有发生质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理论环境的更替,其具体运动形态却出现了新的情况,进入了新的历史进程,实现了从原生形态向次生形态的转换,当前正经历着从次生形态向再生形态的转变。透过这种转换,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科学发展的动力机制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七大将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理论命题以代表大会的规格确定下来,从而确立了"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哲学新范畴.研究这一范畴两个方面的内涵及其主客关系、内外关系、因果关系,分析"党内和谐"到"社会和谐"的辩证机理,有利于抓住当前社会干群利益关系和谐的实质,促使这一范畴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双向互动,推挽式地前进,为有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事业向前发展释放出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运动的基本形式是阶层竞争。在阶层竞争中,党的干部群体出现了阶层化的新动向,加剧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化和尖锐化程度。当前人民内部矛盾激化的一道重要防线,是防止干部群体阶层化,融入中间阶层。解决这一问题,说到底还是个利益制控,既要堵塞干部群体获取不合理利益的非法性渠道,又要限制合法性利益特权,当前主要是后者,它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此才能使干部群体利益“合法化”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合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