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剑杰 《学术研究》2013,(5):1-7,13
由库恩提出、经拉卡托斯发展的范式概念,其简明界定应推库恩所说的"研究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物"。马克思哲学的原创范式具有一元性,若脱离其原创文本,加入非马克思的论述,将无从维护其一元性。马克思哲学在其后裔中分化,沉积为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人道主义等诸范式共存的格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出张岱年哲学、毛泽东哲学、冯契哲学等多种形式,而由毛泽东开创、改革开放后转型成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完整成果,其范式的独创性在范式诸逻辑肢上鲜明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方法论,这没有错。但是,当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革命时代迈入建设时代以后,它就不仅是批判的方法论,更是建设的方法论,是批判与建设相统一的方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的方法论,运用并展开于实践的批判与思想的批判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设的方法论,运用并展开于思想与实践的探索,制度与体制的建构,经济、政治、文化的建设之中。不论在什么时候,批判旧世界是为了发现新世界、建设新世界;建设新世界同时也随伴着对现实本身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现代化大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进行的。这项伟业已经取得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确证了它的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同时,在国情如此独特而复杂、道路如此艰难而曲折的中国现代化实践中,人的实践本质、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主...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我国哲学思想领域内现实地存在的矛盾,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规定和它同对立诸哲学的分歧,分析了脱离和肢解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历史,同质地看待和引用他的论点,截取他在思想转变过程的某一阶段上的某一种哲学思想或在他之后某位马克思主义者的某些见解,用以替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的逻辑谬见,据此进一步深入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前提、“现实的人”的出发点、科学实践论核心、唯物史观主体,相应地批评了对立诸哲学形态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本文反思和总结了二十年前实践标准大讨论以来相关学说的发展,分析了实践标准理论从真理论向价值论、规范论,从认识论向社会历史观,从科学哲学向人学哲学的广泛扩展,从而论证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贯通性地位。文章指出:实践标准的这一地位证明,科学实践论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核心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规定性的讨论中,出现过很大的意见分歧.一种意见肯定物质一元论,坚持"物质"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基点地位、首要意义和核心作用.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贯串一切的中心地位,因而大都对物质一元论体系采取批评态度,指责这一体系"完全忽视实践唯物主义关于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的要求".第三种意见是居间的或者说是综合的,因而不赞成把物质一元论和实践论对立起来,认为,"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根本理论前提是物质一元论","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一元论"的提法是不能同意的.笔者思考了上述各种意见,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论和实践论及其关系,如能科学解决这一问题,分歧可能弱化,而共识则会增进.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哲学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有助于解决文化与经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现代文化哲学的建设离不开文化批判和文化创构。文化批判包括对中国的和西方的两种文化的批判。文化创构离不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实践是根本的文化批判力量和创构力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规定之求索———兼评近年来的若干哲学争论(续完)(下)陆剑杰(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教授南京210001)四、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选择论需要科学的界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的哲学理...  相似文献   
9.
一、“人性”概念的多重规定人性问题是近代启蒙运动中提出的研究主题。在前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人是神的奴婢。而神的力量不过是当时统治力量的表现。统治者唯一原则是轻践人,把人变成会说话的工具,变成依附于他们的农奴,变成他们征战的炮灰。这事实是严酷的甚至是血淋淋的。为了反对这种统治,必须进行政治批判,而政治批判又以宗教批判为先导。人正是在对神的批判中发现了自己。人性是神性向世俗生活的复归。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实践的它批判和自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对社会实践的批判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他看来,社会实践有对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社会结构、社会运动的基础性,却没有超然的、抽象的神圣性。从“劳动异化论”经“感性实践论”到“实践自由论”,展示了马克思对社会实践的批判轨迹。人类思维对社会实践的批判,是社会实践的“它批判”或“反思的批判”。人类精神生活的积极成果均是这种“它批判”的产物,而“它批判”在实践总过程中只是社会实践“自批判”的一个中介环节。实践的自律性使社会实践由曲折到前进;实践的创新性则使社会实践创造出越来越高的条件,从而实现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发展。实践“自批判”的终极指向是超越生产劳动实践的“必然王国”,达到具有充分精神享受价值的人类生活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