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基本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对乡村的“微型社会学”研究,还是宏观实证调查研究,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基本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一者是认识论规律使然,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透过各种各样的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二者是学科传统使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的研究实践中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为农村社会学研究提出了一个永恒而又变迁的议题,永恒是指这个问题需要永远留在农村社会学研究者的心中,变迁是指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研究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思考和重新认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基本问题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从乡村社会转型的历史和经验事实来看,经历了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的中国乡村社会,其基本性质是后乡土性的.后乡土中国主要体现为: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及维续意味着部分“乡土性”特征的留存;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乡村结构的分化和多样化;乡村社会空间的公共性越来越强.后乡土中国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农民何以获得公平的市场机会问题.后乡土中国的未来出路在于从制度、文化和市场的协调关系上激活有利于乡村劳动力转化为有效率发展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基本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对乡村的"微型社会学"研究,还是宏观实证调查研究,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基本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一者是认识论规律使然,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透过各种各样的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二者是学科传统使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的研究实践中提出这个问题,实  相似文献   
4.
调解在纠纷解决中常被运用,从乡村纠纷解决的个案实践中,可以看到基层调解具有化解纠纷的良好效果。基层调解通过实现情境相对正义、权威与信任以及妥协与共赢调解策略等机理而达到有效化解乡村基层纠纷的功能。从本质上看,基层调解之所以能够取得化解基层纠纷的良好效果,关键在于其具备法礼融合的纠纷化解机制。当前的乡村社会秩序可以说是由法治力量和礼治力量混合、共存的法礼秩序,要更好地化解纠纷实现秩序,就需要将法治与礼治两种力量融合起来,形成合力,将会促进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5.
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时代的新生事物,作为乡村振兴的途径之一,数字乡村建设与网络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数字下乡”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技术、现代化与乡村发展的关系问题,数字要成功下乡,必须应对和解决数字乡村建设相关的现代性困境,如供给效率困境、“数字鸿沟”、小农户衔接困境、数字技术兼容困境等。有效推进“数字下乡”,需朝着构建多主体共建共享建设模式的大方向努力前行。  相似文献   
6.
陆益龙 《江海学刊》2012,(3):113-121
乡村庙会和集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乡土社会扮演多种角色。今天乡村集市已在传统基础上有了重要变迁,成为整个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从华北乡村集市繁荣发展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庙会和集市的综合性功能在逐步消失,并逐渐演化为功能单一的农村低端消费市场。乡村集市的发展水平虽有待提高,但提升集市水平层次并不能带动乡村市场体系的现代转型。农村市场化建设和结构转型,关键还要靠制度、政策以及外部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要通过现代农产品市场等其他要素市场的建设,来带动农村社会的转型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土中国在经历土地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变迁之后,乡土性特征已经发生变化,然而乡村社会的实体结构及部分乡土文化依然存续,由此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的后乡土性特征.后乡土性特征突出表现在当前农村的双二元格局及秩序基础的行政化和制度化,城乡二元及体制内与体制外二元已成为农村发展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已将乡村治理纳入国家公共管理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8.
制度变迁理论关注到了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然而在中国经验中,还存在不同于这两者的制度变迁,即引导性制度变迁.引导性制度变迁是政府通过具体的政策实践和创新策略来影响社会成员的行动结构,以达到最终引导制度变迁之目的.它具有多中心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在推进农村市场发展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安徽小岗村的市场发展经验和教训来看,政府在推进制度变迁中,引导作用比主导作用更有价值,基础投资比零星补贴更重要,牵线搭桥比计划指导更有效,多层次推进比孤立推进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经调查和粗略估算后发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货币收入负化问题确实存在.同时研究表明,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与农民负担问题是互为因果、紧密相关的两个问题,均源于制度供给不足.改善当前农民收入状况,促进收入再增长,根本的途径是农村和农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增加投入.目前最紧迫的任务也是立竿见影的措施是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10.
粘附与剥离:基层户籍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一个城市郊区建制镇的户籍管理为例,揭示了基层户籍登记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人口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能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户籍登记和管理粘附了各种价值和附加条件,解决问题的对策也就是要剥离掉那些不必要的粘附条件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