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7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路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与私乃一对孪生命题,私之不存,公将不立.与现代西方相比较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现代公共意识在整体上并不彰显,因此,考察中西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路径,找到衡量事物差异的历史标准,将有助于我国公共意识的现代生成.从元哲学现诠释,群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区别是中西文化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中西各自的文化根基,也是中西传统公共意识各自生长所遵循的不同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公共意识的现代生成需要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创新推进.观照当代中国现实,不仅公共意识的现代阙如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是其现代生成的客观前提、宪政体制的健全是其现代生成的制度基础、公民文化的塑造是其现代生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是党中央提出的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建设中国特色公共生活是加强我国社会建设中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问题域,是一个具有较强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新课题.文章立足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变迁,探讨了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重叠、国家与社会的有限分化、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的公共生活组织化、私域化和有机化的历史进路.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时期,出现了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剧烈震荡性的普遍公共精神的现代缺失。面对普遍公共精神的现代缺失,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努力构建现代公共精神,尽快实现公共精神的现代转型。由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问题就是首先从学理层面探讨在当前的社会,寻求普遍的公共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笔者认为,诠释这个问题,需从价值分化、寻求共识、沟通与对话、社会整合四个层面出发。  相似文献   
5.
网络带来人类社会生活全新景观的同时 ,其“病症”也隐隐出现和发生。面对全新的网络人际互动模式 ,发掘儒家伦理道德中符合时代的价值并对其进行现代性诠释和创造性转换 ,对消除或缓和网络“病症”的发生 ,融洽网络人际关系 ,疏解网络人际交往困惑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准确理解公共参与本质与价值的重要观察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生活实践中,公共参与容量的有限性与局限性、公共参与行为的随意性与情绪性、公共参与限度的过度性与低度性,是公共参与有序化的现实困境;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张力失衡、私人偏好与公共偏好的内在循环、社会转型与民主诉求的现实挑战,是当前公共参与有序化的困境缘由;促进利益共享、厚实民生基础以提升公共参与的人民伟力,推进制度公正、依据制度供给以提升公共参与的规范程度,健全社会支持、依托社会组织以提升公共参与的组织支撑,培育主体素养、依靠实践自觉以提升公共参与的文明水平,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参与有序化的现实进路。  相似文献   
7.
受西方后现代思潮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反现代性思潮.在全球化时代,摆脱情绪化、表面化和简单化的问题分析,审视中国境遇下的现代性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审视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它并不是业已完成的事业,也不是无法规避的危险陷阱,而是一项未竟事业,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推进是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途径和现实抉择.  相似文献   
8.
公共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强调的是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观照这四个层面的和谐,其实质就是要在"私"与"公"之间保持一种合理张力,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而这离不开国民公共意识的现代提升.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社会有机体内各个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一个系统工程.本文认为,心理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有机体和谐发展的重要表征.本文还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持续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了个体心理和谐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动力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浅析自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契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信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 ,学业及事业的成功离不开自信。但它并不是天生的 ,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简而言之 ,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因此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重视自信心的培养 ,发挥其在培养自信心方面的功能和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