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5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对于四川道教创始者"三张"的<老子想尔注>,本文着重论及了两个方面的问题文本的保存和改造;初期道教面貌的真实反映.笔者认为<想尔注>是蜀中道德经学的一门男类学术,其中有不少精华.  相似文献   
2.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边璋,正反两面有四幅相同的五层图像,图像上部第一、二层表明巫师施法动机,迫使山水之神低头,消灾弭祸;下部第四、五层表明对自然神施法须用的装束、体态和全套法器。可见边璋相当于巫师的文书档案。巫文化中手势具有重要作用。图像中巨手压抑大山,意在对山神既崇又压,软硬兼施;下图代替巨手的牙璋插在山坡处,也发挥压的功能,并非祭祀之意。而象牙的巫术功能,是企图使洪水淹没区干涸。牙璋和象牙,分别是弓鱼族巫师镇山和镇水的法器。三星堆有圈手铜人,金沙遗址、宝鸡茹家庄也有。根据这一手势特征及其他线索推测,殷商中晚期三星堆蜀人开始往成都迁移,以金沙为都城;在西周时被封为伯,向渭河南岸迁徙。  相似文献   
3.
李冰的名字,是和中外闻名的都江堰联系在一起的。他担任蜀郡守以后,曾做了大量造福人民的事,被群众奉为“川主”历千百年。直到今天,他仍然是一位值得纪念的伟大人物。 可是,在历史文献中,对他的生平记载得过于简略,就连他究竟是什么时候任蜀郡守的,也缺乏翔实的记录。早期文献只有这么两条:一是汉应劭《风俗通》“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一是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周灭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 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之久,在他七十五岁死的那年,儿子孝文王继位。可是孝文王即位后很快就死了,终年五十三岁。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孝文王不可能任命李冰。  相似文献   
4.
鳖灵是春秋时蜀王,又是一个治水专家,都江堰每年放水总是先祭鳖灵,再祭李冰父子,直到本世纪初依然如此,可见他的遗泽深入民心。不过,在文献中他却是个扑朔迷离的神话人物,为了纪念这位治水先行者,有必要把他的生平事迹,重加考实。 汉代文献中有关鳖灵的记载,当首推《蜀王本纪》: “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 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水 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 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 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  相似文献   
5.
“太阳神鸟”金徽可以看成古蜀文化的载体。徽记上绕日飞行的鸟类,是鹭类的鸀(王鳥)(烛玉),一种群集性的水禽。由于鹭与鼓自古就联系紧密,西南民族习用的铜鼓,常有鹭纹存在。金徽与铜鼓之间以鹭为桥梁,金徽图案便移用到铜鼓上,使铜鼓图纹与金徽有惊人相似性。如此,便可将铜鼓用作解读金徽内涵的敲门砖。于是看出,金徽说明了负阴抱阳的圜道;动水对炎火的制约;从而引申出预防灾患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古代灾后官方紧急应对,采取安抚灾民、招徕安顿、减免徭赋等措施,尽量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重建内容包括耕地、建筑物、环境三项.重建工程一般较大,在物资上需满足五个要求:劳力、口粮、建材、工具、资金.其中建材、工具易于解决;其余各项常通过调丰补欠的手段.移民措施经常采用,关键在于确定合宜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考古复原的古蜀史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广宏 《天府新论》2005,(2):116-118
古蜀史时跨 40 0 0年 ,有考古证据。古蜀先王蚕丛三代与以后两代之间 ,约有80 0年的空白。从文献和考古成果对照得知 ,古蜀人来自嘉陵江和岷江两个来源。前者进入成都平原 ,曾经修建许多古城 ,是与中原有联系的人皇族 ;后者来自西北 ,源于氐羌。后来两族文化融合。夏商时期均被中原征服 ,直到西周末期 ,始由杜宇复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古蜀文化遗址考古发现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将近年古蜀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与古蜀传说史迹相拟合,使古蜀社会发展面貌更为清晰,相信对建立新的巴蜀古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三星金沙铜人圈手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星堆、金沙遗址皆出土铜人圈手形象,而且尺寸夸张。其文化内涵,主要显示沟通天人的思想。而铜人也从世俗的大巫,转化为天使或神龙的化身。在宝鸡茹家庄西周墓中,也发现此类圈手铜人,表明与三星、金沙有亲族关系。由于广汉、成都、宝鸡构成时间序列,其文化溯源又与长江有关,因而显示出这支蜀人的迁徙路线,应从长江中下游到成都平原,又沿嘉陵江北越秦岭,而至渭水南岸。  相似文献   
10.
易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即有“易学在蜀”之说;同时,“蜀学”一词也在此时形成。根据各个历史时期蜀易的表现,说明有独创精神和包容特性,足以体现蜀学以易学为旗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