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3篇
  2010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据《三国志》所载,蜀汉政权的后期出现了宦官黄皓专政,并且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即《三国志·蜀书·陈祗传》(以下凡引《三国志》均只注某传)所说:“(黄皓)操弄威柄,终至覆国。”可见情况十分严重,它无疑是蜀汉政治上的一件大事。尽管是件坏事,可事关一个偏霸政权的存亡,也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 黄皓算是这件坏事的首恶分子,史书理当备载其恶,以惩奸佞,为后世戒。陈寿作《三国志》没有立宦官传,黄皓的事迹,零星地散见各传,又语焉不详;裴松之作注,对此补充也很少。千余年之后,我们来研究黄皓专政与覆国这件事的历史,就难于了解其本末,自然  相似文献   
2.
《汉书》、《水经注》、《晋书》及唐宋以后的地理书多有关于成国渠的记载。各书所说成国渠在什么地方?是一条水还是两条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五云:“成国渠在[郿]县东。《三国志》,魏青龙元年司马懿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水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元和志》,在郿县东北九里,首受渭水溉田,经武功县东北,至上林入蒙茏渠。”据此,渭水南北各有一条成国渠,而顾祖禹已经不分南北,把它们混淆了。赵一清校《水经注》也认为成国渠只有一条。赵氏说:“《汉志》,郿县成国渠北入上林,入蒙茏。盖西京已有是渠,卫公振更修治之。”(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引)杨守敬作《水经注疏》更证成赵说。现在,有些同志也认为成国渠只有一条,同意赵、杨的说法。我认为西汉、魏的成国渠,一在渭南,一在渭北,应该是两条,是否符合史实,不敢自信,提出此问题,仅以献疑。  相似文献   
3.
在“四人帮”横行,大搞文化专制主义的时候,他们抛出了《柳下跖痛骂孔老二》的文章,任意捏造了一个“柳下”跖,用以影射现实,为其反革命政治服务。这不但在政治上是极端反动的,在学术上也是荒谬绝伦的。粉碎“四人帮”以后,史学工作者对“四人帮”进行了严肃的批判,对他们在“盗跖”问题上制造的混乱当然也应予以澄清。现在虽然不会有什么人相信“四人帮”所宣扬的“盗跖”和“盗跖思想”,但有的同志却认为《庄子》中所说的“盗跖思想”,其中有属于劳动人民思想的内核。我不同意这种意见,想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刘备素有英雄之名,誉满天下,在东汉末年各军阀集团中颇有影响。而刘备集团同其他军阀集团相比。其实力则相形见绌,是诸军阀集团中力微众寡的一个,在群雄角逐中屡战屡败,但奇怪的是,刘备在失败之余,逃跑、依附,每到一处,却仍受到逢迎、重视,声名不减,屡败不倒,最终还取得了胜利,成为魏、蜀、吴三国鼎立之一足。 这一切,乍看起来,似乎悖理。然而,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原因。否则,历史只是数不清的偶然事件的堆积,毫无科学性可言。本文即拟从刘备走过的道路来阐述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杨伟立 《天府新论》2010,(1):136-141
南唐保大五年(947年)正月,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进入开封,向南唐发出册立元宗李碌为中原主的信息。《江南野史》首记此事,除马令采入《南唐书》外,其它重要史籍均未记录,颇有孤论难立之虞,治史者亦怀疑它的可靠性。时人徐铉集里有三篇论文涉及此事,尤其选《送谢仲宣员外使北蕃序》提供了一些资料,可以消除怀疑,可以补史籍的缺失,找回《江南野史》载文失掉的环节,大大地有助于对册立一事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论汉初的分封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封制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做“封建”,即封土建国的意思。分封制曾经是周代盛行的政体。到了战国初年,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起来,各国先后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建立起封建君主集权制政体。秦始皇灭掉东方六国,把封建君主集权制推广到全国,从而确立了封建皇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分封制被历史否定,代之以皇帝集权制,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事。可是到了汉代,分封制又在全国相当大范围内实行起来。《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说:“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  相似文献   
7.
绵阳地区所辖十九县,解放前为剑阁专区与遂宁专区,解放后,并为一区。现将各县的地名考释如下:一、绵阳县(附涪县、潼州、巴西与罗江)绵阳县在汉为涪县,属广汉郡,因城外涪江得名。涪水,发源于松潘县东界的雪宝鼎(海拔五千五百五十五公尺的大雪山),经平武县流入江油县界,三百里间海拔降落四千公尺左右,奔湍喷沫,浮沤腾泛。蜀人谓沤沫为涪,故曰涪水。(《集韵》涪,“蒲侯切”。音桴。今人谓浮沤曰“泡沫”,即古涪沫音变。)涪县故城原在涪江东岸,直到唐代,县城仍在东岸。《元和志》云:“依山作固,东据天池,西临涪水。”又云“天池山,在州东北二十余步”。刘备得蜀,立梓潼郡,治梓潼县。刘宋孝武帝徙郡治于此(天池山下)。西魏取蜀,在这里建立潼州。又改郡名巴西,县名巴中,缘左思《蜀都赋))有“于东,则左绵巴中,百濮所充”之语,西魏因改涪县为巴中  相似文献   
8.
西晋末年,天水、略阳等六郡流民进入今四川成都一带.后来,李特领导流民起兵反抗益州政府,在成都建立了军政府,以后改号大成.关于这次流民起兵,有的同志肯定是农民起义,后来建立的大成政权是农民政权.又有些同志主张这个政权以范长生当丞相为分界点,范长生为丞相之前是农民政权,他为丞相之后则转化为地主阶级政权.究竟这次流民起兵是否属于农民起义、所建立的政权是否农民政权,我以为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9.
旧史所称“五胡十六国”的一百三十多年间(公元三0三年—四三九年),中国境内先后出现过賨、匈奴、羯、汉、鲜卑、氐、羌等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首先是賨人建立的大成国。 賨人又称板循蛮,郭璞称之为僚人,唐代又叫南平僚,宋代叫渝州蛮。賨人这个称呼,开始于汉代。汉初,賨族的普通老百姓“岁入賨钱,口四十,谓之賨民。”(谯周《巴记》)这就是賨人称呼的起源。  相似文献   
10.
九广元县(附兴安、利州、葭萌、昭化)广元县,在秦、汉、魏、西晋皆只为葭萌县境邮传之一驿,至东晋,始立兴安县(《寰宇记》谓在孝武帝太元十五年)。为什么县名兴安?先是,汉末有略阳氐人阿贵,称兴国氐王,据渭水上游与嘉陵上游地区。晋初,以其地立秦州,氐人仍然缘袭旧称为兴国氐。十六国时期,秦州氐民流离入四川的侨居嘉陵两岸诸山中,与蜀人市易于此。符秦据蜀时,于此置县,故曰“兴安”。苻秦崩溃后,地曾入魏。晋既收复蜀地,仍其县名。历宋、齐而弗改。后魏攻蜀,阻于白龙江,不能前进,因于兴安立益州,表示其为益州之地。《隋志》义城郡云:“后魏立益州,世号小益州。梁曰黎州。西魏复曰益州。又改曰利州,置总管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