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新儒学及"公民儒学"相关问题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安梧 《求是学刊》2008,35(1):12-20
内圣之学应是在整个历史社会总体与生活世界中生长出来的学问,因此,面对整个外王情境的变化.内.圣之学必然应有所调整;而圣贤的教言也必须置于整个历史文化的总体情境下才能够有恰当的理解.面对心性之学与专制主义结合而造成的专制性、摹虐性及以理杀人等种种之异化,我们必须将原来儒学的内圣工夫转化为一套客观的制度结构,只有在契约性的社会结构之下,个人才能够自然地进入到社会展开公共对话.  相似文献   
2.
19世纪后期以来,儒学的命运便受到了儒学研究者们的强烈而普遍的关注,并且先后提出了风格各异的拯救儒学的主张。然而,即便是以新儒学研究为契机而兴起的、至今仍极有热度的当代儒学研究,对儒学开展方向问题似乎也没有切实的应答和解决,以至儒学的实际生存状况仍然被描述为“游魂”。为此,本刊约请南京大学李承贵教授等知名学者撰写了一组关于儒学在当代应如何开展的文章,以飨读者,并希望引起更广泛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林安梧强调,本质主义引起了方法学上的谬误与错置,治中西哲学不能陷入"本质主义"的圈套。例如,不能说中国人没有自由意志,先秦儒家就很重视自由意志,只是后人把它磨损掉了。他倡导"后新儒学",提出"约定主义",主张通过"五证"的方法回到原典,使中国文化在学习民主科学中起调节作用。欧阳康认为,哲学的本性就是对话,但在中国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曾经处于独尊地位,对话一度困难。1978年以后,哲学界最大的进步是哲学本性的恢复,走上了对话之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学术化的发展方向,并且与"西马"相比具有自己的优势,但是还应继续倡导一种平等开放的心态。邓晓芒认为,我们现在还谈不上反本质主义,本质主义实际上是理性精神,是一切对话的平台,中国历来缺少它。儒家的自由意志只是现象,其本质上并不尊重自由意志,只是把规定好了的东西(如天道等)让人去选择。这些问题离开本质主义都说不清。郭齐勇认为,哲学最重要的本性是宇宙论式的终极关怀,这是中西哲学沟通的平台。中国哲学中的天道是自由意志的前提,而西方基督教的上帝、康德的"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同样也是前提。除了理性之外,"智的直觉"更重要,它是生命和实践的学问,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也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4.
廿多年的探索里,我一直有个想法,认为对宋明儒学的理解,应当深到文化精神的底蕴去诠释,要扣紧整个历史社会总体,正视整个族群心灵意识的发展过程,我以为这样的探索将有益于整个族群的自我认知、自我诠释、自我转化以及可能的创造发展。宋明儒学到清初的发展,若进到整个族群心灵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以往儒学由"内圣"到"外王"的思考做一逆转性思考,而指出从"外王"到"内圣"的一个崭新可能.作者多年来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来诠释中国传统社会,并提出批评.作者指出,原先"从‘内圣'到‘外王'"如何落入以"心性修养"为中心,而遗弃了"社会公义";相反地,从"外王"到"内圣",则不再是"大公无私",而是"公私分明",对于"心性修养"与"社会公义"始有一恰当的衡定.笔者认为这是后新儒学的崭新思考.  相似文献   
6.
林安梧 《东岳论丛》2019,40(11):86-95
本论文旨在检讨"新儒学之后"的思想可能向度,"存有三态论"如何从原先的"两层存有论"(牟宗三哲学)转折而出,以面对全球化与文化多元的新局。"存有三态论"融摄儒、道、佛三教及西方宗教哲学,而以"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开显"与"存有的执定"三者为体系建构支柱,它重视在现代化(外王)的历程中重新调适公民正义与心性修养(内圣)的方法途径。一方面恰当的调适而上遂于"道",另方面则具体而落实于"生活世界"之中,在"多元"中调理出"一统"。进一步,检讨了"全球化"所可能带来的普同性危机,并寻求其克服之道。儒道佛三教思想隐含了一极可贵的意义治疗学思维,这有助于开启诸多现代化之后的思想对话,并寻求进一步融通的可能。最后,我们将指出"语言是存有的安宅"而"存有是语言形而上的家乡"。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豁显《论语》一书的根本智慧,并对比点出它与21世纪人类文明的关联。首先,经由“交谈性经典”与“启示性经典”的对比,指出《论语》一书作为一“交谈的哲学”、“场所的哲学”,重视的是人作为一“活生生的实存而有”这样的存在;经由宗教社会学的考察,对于现代“合理化”社会的心灵机制和危机,做出解析与阐释,指出在人与上帝的巨大张力下,如何开启工具理性的合理性,并进而试图去宰控世界,终而堕入“异化”的境域之中;点出所谓“新世纪运动”如何面对“异化”问题,如何由人之“实在的有限性”进而深透到“实存的奥秘性”之中,进而瞻望新世纪未来的崭新可能性。其次,回顾《论语》及其所展示的“生活世界”,并指出其独特的“孝道宗教观”。最后,以海峡两岸之中国文化传统为核心,论述东亚在迈向世界史过程中所可能的自觉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经由道家哲学与21世纪人类文明的对比,凸显文明中严重的文蔽问题,并应用笔者近十余年来所提出的道家式的存有治疗学,给出治疗的可能。本文依循《道德经》的四大,阐释人在三才中的处境,并进一步诠释地的具体性生长,天的普遍性理想,道的总体性根源,从而关联成一种自发性的和谐。通过文明与文蔽的对比,指出话语的两面性,进而指出须由话语归于存有,由言入于默,这是一个消解的过程,同时也是治疗与批判的过程,其最终必然指向和谐的融通。人们经由致虚、守静,自能让万物并作、归根复命,经由道家思想,将发现如此可以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人类文明因之可以共生、共长、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9.
陈占彪(<社会科学报>编辑,上海杜科院文学所文学博士,文化研究博士后,以下简称"陈"):能否谈谈您对大陆近几年来传统文化热的观察,您是如何评价与评估的?   林安梧("后新儒学"建构者,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以下简称"林"):对大陆传统文化热的观察,我以为这是从所谓的文化知识分子热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本论文对于原先儒学由"内圣"到"外王"的思考,将做一大逆转,而指出--从"外王"到"内圣"的一个崭新可能.笔者多年来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来诠释中国传统社会,并提出批语对比而言,当前的台湾已进至一以"人际性互动轴"为核心的"公民社会".于传统血缘性纵贯轴的社会,而有"从'内圣'到'外王'"的结构,人际性互动轴的社会则为一"从'外王'到'内圣'"崭新可能.再者,笔者将指出原先"从'内圣'到'外王'"如何落入以"心性修养"为中心,而遗弃了"社会公义";相反地,"从'外王'到'内圣'",则不再是"大公无私",而是"公私分明",对于"心性修养"与"社会公义"有一恰当的衡定.笔者以为这是后新儒学的崭新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