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7篇
丛书文集   21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于阗和吐蕃的交通及其友邻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于阗和吐蕃的交通及其友邻关系殷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喀喇昆仑、昆仑、阿尔金山环列,西从帕米尔一直延伸到柴达木盆地的边缘。崇山透迤,峰岭嵯峨,一般海拔均在五六千米,交通条件至为艰险,但尽管如此,不利的地理环境并没有阻隔人类彼此的交往,自古以来藏北...  相似文献   
2.
今新疆和田地区,古称于阗,汉唐时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南道佛教中心。当时不仅来往商旅不绝,贸易繁盛,寺院林立,佛教势力在社会上影响极大,而且有许多内地来的军民、僧侣和当地兄弟民族交错杂居,社会经济生活,显示出一幅驳杂纷繁的图景。由于上述及其它原因,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各国来新疆活动的一批批“探险家”、“考古家”率先注意的目标,就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绿洲区域。他们或在市镇收  相似文献   
3.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思今,它往往给人以启迪、智慧和力量。 当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祖国其它地方一样,正处在开发建设的关键时刻,我们要掌握区情,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成效的开发建设,不仅要认识现实的新疆,而且要了解历史的新疆。对千百年来新疆开发建设的轨迹,进行历史的探讨和科学的总结,廓清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为今后的建设找到历史的借鉴和依据,无疑将是一项富有现实意义和学术旨趣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四化建设蓬勃发展并进行全面改革之际,发生着深刻变革的社会现实,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尤其对历史学这门古老的学科,不可避免地进行着冲击和影响,要求传统史学突破陈旧狭窄的研究范围,开拓新领域,研究新问题,改进孤立、封闭的研究方法,增强活力,以适虚社会前进的步伐,在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中,开创繁荣兴盛的新局面。围绕这一课题,近来国内史学界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现结合新疆史学研究情况,略陈浅见,不妥之处,请史学界的同志和读者给予指正。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新疆为解决粮食问题都曾发展屯垦事业。对此,清朝尤为重视,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屯垦地点普及天山南北,对推动全疆农业发展曾起显著作用。乾隆廿四年(1759)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后,即于军政要地伊犁、乌鲁木齐一带,大规模地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屯垦。至道光年间,特别是1840——1845年新疆以屯垦为中心的开发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高潮,在我国农垦史上,写下了值得记颂的辉煌的一页。这次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运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引用近年新发现的考古资料,阐发大唐盛世丝路贸易的繁盛.特别处于中西交通枢纽的西州,商品经济发达,处于全国前列.对其作为物资集散中心的国际市场,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转贸易所呈现的若干特点,值得我们刮目相看,并进一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7.
唐宋之际西域南道的复兴--于阗玉石贸易的热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殷晴 《西域研究》2006,(1):38-50
8世纪安史之乱后,衰落的唐朝,已无力控制包括西域在内的西北地区.吐蕃、西夏等相继崛起,控扼丝路东段孔道,使中西交通受阻.人们或以为海上丝路这时已逐渐取代陆路交通.其实,并不尽然.10世纪通过于阗的南道,在大宝于阗国和敦煌归义军的努力下,排除沿途阻挠,使中段得以畅通.后在喀喇汗王朝的控制下,于阗不仅通过青海道成为西方诸国与宋朝贸易的中转地,而且具有特色的地方产品,也不断涌入中原各地市场,这种以西域当地产品为主的民族贸易,使于阗等地商贾获利甚巨.同时也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区域市场的形成.这是在当时形势下,丝路贸易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上,连接东西方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横贯新疆。作为丝路贸易的集散之地,西域诸绿洲城镇,曾有过繁荣的岁月。据考古资料,中西交通和丝路贸易的拓展,早发其端,并非以张骞通西域为始。公元前10世纪前后,以天山南北为中介地的金属文化的传播,于阗玉石源源不断地东运,我国中原丝绸已出现在埃及法老的府邸,都说明我国中原和中、西亚地区早已发生交往。进而在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丝绸已传至欧洲,并享有美誉。当然,就正式的官方关系而言,我国政府同西方各国的接触,还是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  相似文献   
9.
汉代统一西域,拓展丝路,掀起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热潮.在为此奋斗的无数先民中,起家于大西北的班氏是个值得探究彰显的文化家族.公元前3世纪班姓崛起于我国北方牧区,在西汉后期特别在东汉时期,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不仅有班超、班勇这样亲履西陲、历尽艰险而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也有注重西域写出过不朽著作的著名学者班彪、班固等.而助成上述伟业的还有一些杰出的女性,如具有匈奴血统的班母、"博学高才"的班昭等等.本文为此系列研究的开篇综述,有关围绕主旨的专题研究将陆续探讨.  相似文献   
10.
自从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方的交往日趋频繁,通过西域的中西交通干线,即“南北道”如何走法,至今尚无一致意见。文章根据历史实际分析,认为在西汉时期特别在前期,通过楼兰的“东西道”,实际上就是沿塔里木盆地南北缘而行的北道。直到汉朝势力掌控天山东部以后,以车师为起点的北道,才开始畅通。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新道的开辟,提上了日程。而在同时,充分的资料证明,南道的存在与通行,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