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2.
胡宝荣 《天府新论》2010,(3):101-10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单位体制"开始松动,社会管理重心逐渐从"单位"向"社区"转移。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社会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关键环节,也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主体。然而,现行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弊端和矛盾,集中体现在街道的身份或性质与职能之间的失衡和错位。为此,杭州市上城区积极调整思路,转变街道职能,寻求街道(政府机构)与社区(社会力量)之间的相互协商、相互合作,逐步从管理型街道走向服务型街道。实践表明,服务型街道是城市社区建设通向"善治"之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正城镇化并不是简单的"造城运动",更主要的是"人的城镇化"。李克强总理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即点明了城镇化的这一主旨和方向。城镇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在过去几十年里,城镇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改变,可以说是根本性的。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  相似文献   
4.
社会管理应该说是一个现代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历史上就无社会管理的事实.其实,正如漫长的中国历史一样,中国对于社会管理探索的历史也是十分漫长.依据管理体制和性质的不同,我国历史上的社会管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秦朝至清的社会管理;民国时期的社会管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管理.然而,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管理之间存在本质上差异,但在一些基本方面总体上是一致的:在管理主体上,以国家集中管理为主导;在管理方式上,以加强人心管理为重点;在管理内容上,以协调社会利益为核心.并且在我国历史上,历代社会管理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即“去乱求治”.  相似文献   
5.
就地城镇化应当说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模式,它有助于弥合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内部发展的不均衡。在就地城镇化的多种形式中,城乡结合部的就地城镇化是比较复杂的一种类型。城乡结合部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亦城亦乡,给其就地城镇化带来了特殊的现实困境和治理难题。本文以北京高碑店村为例,着重对城乡结合部的就地城镇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就地城镇化的进程中,高碑店村“产业先行”的推进模式和“协商民主”的治理机制,让老百姓掌握了城镇化的主动权,变“被动城镇化”为“主动城镇化”,不失为城乡结合部就地城镇化的一种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李强  胡宝荣 《河北学刊》2012,32(5):105-111
所谓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讲是对人的管理,其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行为的管理;二是对人心的管理.行为管理主要依靠制度强制,人心管理主要依靠道德教化.综观中国历史,历代王朝的社会管理基本上都是以人心管理为主,以行为管理为辅,亦即“德主刑辅”.统治者们期望通过道德礼俗的教化作用,提高人们的内在修养,从而凝聚人心,规范行为.这种特殊的社会管理方式也造就了中国社会独特的社会秩序,即“礼俗社会”或“伦理社会”.可是,人心似乎并非完全受制于社会道德,同时还要受制于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可以说是一切社会管理的基础,它引导着人们是最终“向善”还是“向恶”.所以,人们的需求满足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人心能否凝聚,行为是否规范.因此,强化人心管理,除了需要进行道德教化之外,还必须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