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试谈中国古人的几种梦赵东玉除了有某种严重生理缺陷的人之外,他梦大概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经历。对此,中国古人早已有了较为清醒、自觉的认识。如《墨子·经上》谓:“梦,卧而以为然也。”乃是把梦看做人睡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生理活动。《周礼。春官·大卜》云:“(大...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习称女子为色始于先秦。女子称色的历程是与其从广泛活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到退缩于家庭狭小圈子的过程相一致的。女性由商代及西周初年以德、才见称退落到春秋时期以“妇德”和“色”分称,再到战国时期终至以“色”为称的次第变化,曲折地反映了男性逐步压迫、奴役女性的社会现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早期变迁。  相似文献   
3.
孔子首侣“有教无类”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主张,从而使不绝若线的古代文化得到了赓续的机缘。这一点,应是无可置疑的。问题是,不可以囿于对孔子“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等片言只语的理解,而误认为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是对学生毫无选择、有求必教。事实上,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是有一定前提的。  相似文献   
4.
<正>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以一种无可遏止的力量渗透到我们民族的情感和心理深处,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潜意识,这应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了。今天,我们对这种力量进行细致深刻的反省,从而全面认识它的价值所在,进而更准确地认识我们自身,当是不无意义的。儒家思想的代表者是以冷静的乐观精神和崇高的责任感作为其精神支柱(即人生观)而生存的,并且他们又以此凝成了独具特色的儒士人格。随后,这些精神产品又以一种积淀的文化形态出现,成为感染并最终塑就整个中华民族(尤其是知识分子)全部外在面貌和内在性  相似文献   
5.
在战国争雄的需求和需求的多元化的格局下,士阶层出现了文武的分野,而文武的分野又导致了士的修养功夫细化为勇、力和孝、信、廉的区分。  相似文献   
6.
经过了西周春秋时期“男女有别”和“夫妇有别”礼节规则的界定和塑造,男子和女子的性别角色,都已形成和拥有了稳定的“气质”,呈现出“主动”和“被动”,“勇武”、“忠信”和“美艳”、“柔婉”的明确分野;无论男女,其性别角色都出现了细化和一身多任的情况。就角色细化来说,无论男女,都有家庭和社会范围的角色分工;就一身多任来说,它直接导致了角色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从西周的“男女有别”到两汉的“夫为妻纲”,乃至南宋的女子“失节事大”,是一个由男女自然分工和劳动分工而造成差别,到男性奴役女性的法典化和法典完善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把这一漫长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西周到春秋妇女地位式微化阶段;战国到秦汉妇女被奴役地位法典化阶段;东汉到南宋妇女被奴役地位法典完善化阶段。反映在文献上,即  相似文献   
8.
《后汉书·岑彭传》云;“招聘隐逸,与参政事.”后《晋书》设《隐逸传》,隐逸这一名词遂被广泛使用,成为隐居之人的通称.事实上,隐逸作为“中国社会的特产”,在先秦时期即以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群体之面貌出现于历史舞台.时人谓之:“隐者”、“逸民”等.早有学者明确指出:隐逸的出现有着君主政治的独特背景和农村社会的坚实基础.先秦时期由“君臣父子”的严密秩序到“天下无道”的“季世”,君主政治的专制成份日渐加强,而这恰又是隐逸产生和得以发展的背景.也就是说,君主政治的专制因素在走上成熟的历程中,与之相应的那套统治结构,显然无法容忍和吸纳在思想主张和生活情趣上迥异于世俗之众的隐逸群体;而所在皆是的个  相似文献   
9.
如所周知,目前全国教育学院系统的学报具有这佯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办刊时间短,二是内部发行居多。因此可以说,教育学院学报在国内的高校学报之中,尚是一株幼小的嫩苗。正因为如此,这株幼苗在这茂密的学报之林中如何找到自己立命安身的生存空间,以及进一步伸展天空,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广大教育学院学报界同仁们共同关注的尖锐问题。在一些报章杂志上,我们已读到了许多讨论此问题的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千呼万唤,大都是寄希望于教育学院学报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此,我也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教育学院学报界同仁及一切关心此问题的同志。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较为独立、完整的社会群体和阶层,当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或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当代一些西方学者指出,知识分子产生以书面文字的发展与“哲学的突破”为条件。这种说法当然有道理,但它无疑并没有囊括知识分子产生的全部条件,而仅只点明了其中的文化背景。我们认为,除了这极为重要的文化背景之外,社会分工的细致、社会财富的增加、旧的阶级结构的破裂等诸种社会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与前者共同构成了知识分子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正是在具备这一时代背景的春秋战国时期应运而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